明天我们搬家
Demain on déménage,同阿妈搬大屋,Tomorrow We Move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主演:西尔维·泰斯蒂,奥萝尔·克莱芒,让-皮埃尔·马里埃尔,娜塔莎·雷尼埃,卢卡斯·贝尔沃克斯,多米尼克·雷蒙,艾尔莎·泽贝斯坦,Gilles Privat,安妮·考森斯,克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04
简介:讲述一名母亲在丈夫死后带着钢琴、行李和家具搬来与女儿同住。正埋首写色情小说的女儿因宁静生活不再而没有了创作灵感。居住环境变得挤逼,决定卖房子搬大屋。因而出现一连串来看房子的人,他们都是梦想搬家的人,亦各有自己的趣事。轻松有趣的情节由始展开。详细 >
“刻意”的表演风格,神经质的众生,虚假华丽的乌托邦,看房那一段虽然场景高速运转,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并没有出来,遇到这样一个不能独立自处的妈会崩溃……节奏太满笑点稍显乏味……不是我喜欢的阿克曼片子……
搬家是父亲缺席后的重建日常秩序,也是母女重新建立关系的开始,需要一间自己房间的需求不断被提及,同时也一再被拖延(母亲的失眠甚至阻断独睡的可能)
讨厌烟,爱干净和强迫症患者观看时,请注意关注您的血压。
以传统中国人的眼光去看,一个平平无奇、涉世未深、没有任何生活经验的小丫头要写一本性爱小说?最终写成一部搞笑小说已经蛮好了。以当今的审美来看,她居然有点像甜茶?!一旦有了这样的设定,这部电影就变奇怪了,甚至索然无味。
是我变浮躁了吗,觉得剧情挺空,节奏也慢,前段还可以,观影到后段感觉特无聊。
悬吊在空中的三角琴,混乱中沉醉弹琴的安静妈妈,骚动中痴迷写作的跳脱女儿,一个生了女儿只玩耍的妈妈,一个养女儿即工作又照顾有加妈妈,真是热热闹闹。
完全接近于里维特风格的一部阿克曼(也是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阿克曼),它很好地拥有着里维特的轻盈(但并非侯麦式的):贯穿全片的极强色彩感、“刻意”的表演姿态、古典爵士与舞蹈…
一套房间,引发对众人生活的观察。导演表达的内容很多:对犹太人的屠杀,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过于紧密和纠缠的关系。剧情比较乱,甚至有点意识流的感觉。
好好看 自由 轻盈 随性的幸福
像我小时候无聊时说的胡话
#BFI 长评-家族影像,社会图景。讽刺性极强的“喜剧片”,轻松愉快的风格但内容也如影片的叙述者所讲述的并不那么轻松,母女两位角色被投射的极强的情感,内容上讽刺非常的直白,那一对对看房的情侣都是她“观察”过的对象,他们集中在房间内帮助完成对于现实的构建,让电影不光是她的故事,也是集体的故事,同样被“快乐与热烈”这种不现实情绪包裹的母亲更像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回避,空间的侵入像是民族创伤的某种映射,男性角色设计的是非常讽刺,强化了现实部分的美好看起来就如同她写的“情色故事”亦或者这部电影一样,看似喜剧却是非常悲伤。电影中的运动镜头相对缓慢,固定镜头的构图也很不错,尤其是室内的镜头正反打。大量讽刺性的台词,配乐大部分“现场”呈现,最夸张的还是母亲两次面对钢琴吊在空中时,台词声调和喘息都极具情色意味。
1. 女主作为作家的物理与心理空间被母亲挤占。有个颜色细节反复出现,母女经常是蓝红搭配的(床品、衣服),然后辅以多次母亲抱着女儿睡的画面。直到母亲的新恋人出现(新的蓝红衣着搭配),母亲对女儿的依恋才得以中断。2. 女作家与多个女性角色快速共鸣、共情,新婚女性、结婚多年的中年女性、临产的女性,她们的共性是丈夫disconnected的状态。看房戏是最重要的高潮,也体现了一定的调度能力,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明确感知这个空间的结构以及在结构中并线进行的剧情,观众的眼睛其实只看到镜头拍摄的,但仍会对空间别处的事情保持牵挂——这点非常舞台剧。3. 电影最后完成两处“对称”,一处是钢琴的搬入与搬出,另一处是老母亲的搬走与新母亲的搬入,女主的创作空间仍是被挤占状态,说明导演对母亲角色的一定存疑。@比利时影展
阿克曼第一女导当之无愧
一场关于诸多家具的群戏,每一场出现过的家具都展现了它的影响和效用,或发出气味,或产生声响,或创作艺术,人体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器具,并在作为器具的身份里忘却了自我的主体性,也因此模糊了母女之间的界限,所以有了母亲要和女儿睡一张床、女儿给母亲安排家务这样的风趣情节。在这些关乎家具、身份创造性的尝试以后,家门、窗户打开,猫叫声、小鸟拍动翅膀的声音取代了音乐,似乎闯进了《让娜迪尔曼》里的街道;在雾气蒙蒙的旷野,母女身份重新回到了明晰的状态,室内的音乐被带到了露天的空间。随着电影展开,一个创造性的世界逐渐显相,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事情每一步都在意料之外,充满了惊喜。
2025比利时影展难评,有点神经兮兮的2025.5.31 上海影城
看睡着了。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Noooooo
看上去神经,其实在很“认真”地讨论女人与房间,母女、夫妻、朋友,在本片人物关系让步给了“女人进入房间后所有的感受”,为了打开感受,阿克曼调动了全部身心,她的化身夏洛特“窃听”、记录着遗留在房间里欲望的余音。气味勾起回忆,那是关于波兰的曾经,无法解读的外祖母的日记;也是百里香与杀虫剂,烤鸡的皮肤映出亡父的轮廓,昆虫的尸体令人感到忧郁。声音带来情绪,永远弹不准的升C,每个人到钢琴边都成了艺术家,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回忆、爱与表达它们的方式,音乐响起,房间就变成了趴踢。到底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拍到2004年的阿克曼,尝试用情景喜剧的调度方式来强调感受的意义,“房间”里的一切就是个人感受的投影,“搬家”是开始也是逃离,来到乡村小屋,夏洛特终于感受到了另一个女人的生活,她也终于完成了小说。
颜值暴击 电影色调真明快啊 有点隐藏摄像机的感觉 喜欢比利时电影展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