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觉得是个烂片,导演喊“1,2,3,开始爱”,就开始爱了。
没想到后来还有点意思,有些意外。
最好玩的不是那个艾玛强抢民女,倒是后面的精神SM,又作又贱又纠结,所以看得很有劲…好典型的女导演的片子,就爱玩细节,台词都很少,看起来还饶有趣味的,有嚼头,当然这也没啥新鲜的。
我还挺喜欢她经常戛然而止的剪接。
不喜欢老要把事情解释为家庭原因,什么爸爸死了,妈妈又失踪了,没有原因不行么。
结局挺萎的,可是好像也只能这么结局了哈。
估计片子争议会很大的,不吃这套的人会觉得很烂吧。
对于拉片,最恨的就是女主角看着不顺眼,这个演艾玛的……据说还是某杂志评出的Top 10 Hottest Young Actresses,法国人审美有问题吧。
拉片女主角,Wil和Vivian是标准线,何超仪是个底线,秘诀是一定要让直人来演T,比如《蝴蝶》,当然T去演直人也特好,比如《十三颗泡桐》……扯远了……不过那个玛丽演得挺好的。
很少看法语片 更少看拉片 但是法语+拉片留给我的全部都是温婉的画面 音乐 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故事的线索是清晰的一个家庭和成长背景都完好正常的直 因为某些事件 因为生活中小挫折 被一个T 吸引了 靠近了 牵扯了 但是本能的欲望 或者是一时的依赖让她发觉这一切是她概念里的病态时 她冷处理了这场爱情 用自身的丰富和快乐去压迫着对方没有觉得是纯粹的拉片 直还是直 弯还是弯 但交融的那些时光里 小T Emma投入了超越生命的挣扎和爱情 而小P Marie却只在失去的背后 用眼泪 洗净那段曾经 那段无法界定的情愫 Judith Davis的美 在这部影片里折射出很多隐晦的性诱惑 甜美 红唇 丰硕 小巧 肤净如雪 全部的感官在纯澈里娇艳的绽放如果是两个女孩 住在一起 一定会有不寻常的牵扯是吗我们心里 埋着多少隐匿的同性之爱呢
昨晚睡觉前看的,看完后,睡不着觉了。
心中一股压抑。
玛丽长得可爱迷人,相比之下的艾玛更有自己的一番风韵,消瘦美丽。
看到玛丽与艾玛在餐厅中用餐,遇到玛丽的同学,当玛丽邀请同学一起坐下时,艾玛那句“这顿餐只有我们两个人”时,原本轻松的气氛像飞入高空的气球破了一个小洞之后直线下降。
只看到电影画面上玛丽尴尬得笑着说饭后有空再去酒吧找同学。
艾玛的占有欲在心中茁壮成长,玛丽悄悄带男同学回家欢爱时,竟也是小心翼翼。
虽说,尊重艾玛最初提出的条件是应该的,但这个时候更多感觉的是,艾玛借着玛丽带外人回家一事开始突显她心中的不爽,灌溉着那颗不安分的心。
这段时期的玛丽简直是倒霉到了家,心灵和身体在艾玛这条线路上徘徊游走,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才是出口。
面对艾玛狂热的占有,玛丽更多的不是欣喜而是迷茫和无助。
当借着爱对方的名义伤害到了对方时,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了。
没有幻想中的温馨画面,感受到的是一种控制性的牵制。
每每看到画面上艾玛平静的外表,我就觉得她的内心躁动不安,像一座活火山,随时都会爆发,随时都会将玛丽淹没。
艾玛的情绪波动起伏太大,真就让玛丽无法全局招架,玛丽也从最初的温和相待到电影快结束时的急躁口吻。
艾玛还没有学会如何爱一个人,她爱人的方式只是占有占有。
也有说艾玛爱得比玛丽深,玛丽不应该对艾玛那么残忍。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这个问题,只是觉得艾玛的爱让人喘不过气,让迷茫的玛丽看不到光亮。
电影的结束我们也无法知晓艾玛有没有死,不过我希望她没有事。
当玛丽看到艾玛那一袭红色礼服下流血的样子时,我知道这两个人是相爱的,玛丽爱着艾玛,正如艾玛爱着玛丽。
久久过后,还在想艾玛的那种占有欲,我不喜欢,让我觉得被束缚着,没有自由。
当对的人表现出占有欲时,我们有时候会暗喜,会觉得那是这个人在乎我的表现;当不对的人对我们表现出占有欲时,心中滋生出的是一种反感和抵抗,这样的爱有时候也会让人极力的想逃脱。
严冬,最后一抹夕阳,在四面渐浓的黑色里混进了一丝鲜红。
可着晚霞披给世间的薄纱,也带不来寒夜里的温暖。
繁华如影,匆匆退去。
玛丽坐在车里,泪光闪闪。
这时BWV974在大提琴的深情泣诉下,颤入心弦。
一年的经历,成功的喜悦,艾玛的诀别,总说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而这锦瑟年华又要与谁度呢?
玛丽的青春年华应该与钢琴共渡的。
这是一条事先就选好的路。
正如第一节课上提到的“狂欢节”一样。
生活就像人们带着各种面具,怀着不同目的去参加一场假面舞会,一个个演着自己的角色。
这是必选曲,是必须经历的。
玛丽一家生活拮据,姊妹众多,进修学琴不仅是个人事业的关键,更寄托了全家的希望。
去学院的前一晚,她精心准备,衣服,鞋事无巨细。
是啊,明天对她是多么的重要。
之后就是上课、下学、吃饭、练琴,枯燥一成不变,孤独无人诉说,甚至情欲都只与钢琴相伴。
她似乎爱上了钢琴。
是的,她爱钢琴,她应该爱上钢琴,她必须爱上钢琴。
这样才能事业有成,之后待价而沽,之后为人妻为人母……就像公式早就写在那里,只是代入不同的数值,得到一个看似不同的结果。
但是她遇到了艾玛,这是一个比她还孤独的人。
学校没有朋友,父亲故去,母亲又不辞而别。
她在冷淡的外表下,深藏着如火般期盼温暖的心。
两个人一起吃饭、说笑、购物,生活小事点点滴滴犹如“睡荼蘼抓住了裙钗线,花似人心向好处牵”。
医学院的舞会上,艾玛救了玛丽,一颗无助的心与一缕孤寂的魂越靠越近,相互依偎,缠绵缱绻 。
幸福梦境中的玛丽突然惊醒,她怕了。
学业、家庭、前途、命运,还有可畏人言。
纷乱纠结使她独自萎缩在床上,彻夜无眠。
转天,玛丽坚定的出门,不看艾玛一眼。
她在抵抗,用纱巾挡住吻痕,用男友挡住艾玛,用逻辑挡住内心体验。
可这并不容易,钢琴课上,玛丽弹奏的琪安丽娜错误连连。
这首爱情曲是舒曼送给妻子的。
他们不顾家人反对,苦恋七年,终成眷属。
钢琴曲由心生,玛丽慌乱的不能自已。
严师冷语棒喝,艾玛炙烈如火,玛丽靠近、躲避、纠缠、逃离。
从此她心入桎梏,缠烦不清,无法自拔。
直到圣诞节前考试失败,玛丽最终下了决心,做了选择。
她从此逃离艾玛,选择了自己,钢琴成了她实现自己的工具。
从艾玛家搬出是因为此,找萨米做男友是因为此,听到男友演奏成功,她又搬回去还是因为此。
从此玛丽的琴越弹越好,直到曲成。
那夜她先与男友大吵一架,又与艾玛大闹一场,是的,她不爱他,但是,她也不能选她。
她对她大喊:“做老师?
过规矩的日子?
才是你要的美好生活吗?!
”他对她逼问:“是什么让你快乐?
你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时的玛丽却诺诺地说她不知道,随后夺门而出,逃去夜店。
酒吧里她弹起了那首忧伤的孔雀舞曲。
如果艺术家对艺术的最深刻理解来源于生活体验,如果成长的意义在于失去时真切的痛楚,那么光影婆娑下,一袭白衣的玛丽正在悼念一个死去的自己。
微醺的她并不是放浪形骸,而是因为男友的离去使她不敢一个人面对艾玛。
玛丽清楚的知道,她磨坚的心壳,只有艾玛可以击碎。
随后艾玛闯下大祸,玛丽却应对从容。
可在警察面前谈笑自如的是谁呢?
是那个为了丝袜而惊慌无措的玛丽吗?
是那个找不到钥匙哭喊妈妈的少女吗?
不,相比艾玛的单纯热烈,玛丽变了。
外界的波澜再不能敲乱心房,却成了她钢琴的伴音和远航的助手。
最终玛丽一举成功,贺词、鲜花、人群、笑脸,一切美好之中,巴赫的曲子不在是钢琴的轻灵飘逸,却是大提琴的低回婉转,犹如寒风撩过琴弦。
玛丽暮然回首,艾玛的鲜血沁入了红纱,红纱里原有的自己也随着艾玛一起远去。
寒夜,容不下一丝暖意,繁华退去,清清四顾,凄然己身,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玛丽很残忍,不管爱与不爱如果不敢不想与艾玛在一起,请远远走开。
艾玛,愿你涅槃重生!
这样一个懦弱迷茫的女生配不上你的爱,不值得你用生命的代价去唤醒装睡的人。
这是看过的第三部法国Les电影,都是阴沉压抑,sad endding。
为什么?
难道告诉我们女同性恋都没有好下场吗?
即使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吸引,最终三观不合也只会两败俱伤。
艾玛说,原来你喜欢这样,为什么不承认你喜欢我这种爱情太扎心,看得人心中憋闷,一个不放手,一个不接受,两个人的性格缺陷碰撞在一起就显得太严重了。
可是玛丽啊,你不敢联系她,你想进入她的私人领域,你羡慕着她的生活,你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她,你偷偷吞咽口水,你幻想着她自慰,你在她怀里身下喘息,你睁开的眼睛里有着失望,你以折磨她为乐,你为她痛哭……你千万般不愿承认你爱她,可你还是爱她。
她那样真挚热烈、全心全意、卑微到尘埃里地爱着你,她分明是那样骄傲又冷酷的人。
世俗,那么重要吗?
你的指下,还能弹奏出爱情吗?
为你穿上,那袭鲜红洋装;为你献上,最后一首《死公主的孔雀舞曲》。
你的笑容宛如火焰,将我吞噬在寂寞的键声中兀自旋转。
为何让我得到你的人,却不给我你的心?
喜欢的
没什么好说的,艾玛是很丑恶的一个女人。
音乐学院的老师说得很对,这个女人满身都是毒液,谁碰上谁倒霉。
在豆瓣的小组里,同学们就“我们喜欢看的法国电影到底是商业还是文艺”发起了讨论,我觉得,看看这部片子大概会明白一些。
众所周知,商业片就是瞄准票房的,在允许的范围内,观众喜欢看什么就拍什么。
但文艺片呢,它的目的似乎并不明确,你说他完全不考虑票房吧,不尽然;但你要说他是迎合观众的,那就更不对了,文艺片一般比较晦涩难懂,他不会太考虑观众接受与否,他反应的是导演的意图。
我们对商业片的认识主要来自好莱坞,在我看来,那些情节千篇一律,人物性格单一且脸谱化的电影,都该归到此类。
在这些影片中,金发美女总是很蠢,黑人总是唠唠叨叨,白人总是一本正经且总是和黑人同事吵架(但不影响他们的交情),好人总是能打败坏人,等等。
我这么说并非是要贬低商业片,也不是说美国没有文艺片。
总之商业片的目的是让人娱乐,大家看过之后哈哈一笑,然后愉快的投入工作。
那样,它的目的就达到了,更何况,在这些电影里还能看到我们喜欢的明星。
但文艺片呢,他就没有一定之规。
比如这部,金发的艾玛就不蠢,她冷艳,迷人,偏执且神经质,人物很饱满,喜怒哀乐都有了。
我对 ISILD LE BESCO并不熟悉,但我非常喜欢她的表演,她的戏不如玛丽的多,但更加抢镜。
除此之外,玛丽把对艾玛那种爱恨交加的感觉表现的也比较到位。
这么说吧,商业片像是流水线做出来的,每一个都类似;而文艺片是手工制作,每个都不一样。
商业片里的表演是表面的,而文艺片则是内涵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另外,文艺片里的人和物往往是不那么正常的,有点病态的,就像这部,可以成为畸恋了。
另外,我觉得欧洲电影,即使是商业片,也比较文艺,拿到美国那可以算是文艺片了,而真正的欧洲文艺片,基本没人看的懂 不知我的见解是否正确,请指正。
一个是医学生,日日盘起头发,洁净面庞,房间里同时放着大幅油画和脊椎骨架,瘦削得棱角分明。
天知道在法国读医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高投资高风险高压力。
那习惯了精准和严谨的内心世界,却总是有一种无法填补的恐惧与寂寞。
影片中的Emma其实也充满了浓浓的女人味,就是那种典型的法国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素色衣服,尺寸明了。
另一个,那个名字普通的Marie,她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常年弹古典音乐的女孩,总是有一种音乐遗留的悲天悯人的忧郁,她却如此青春可爱,胸,肩膀,手指,笑容,都闪烁着少女的光泽。
回味了一下两个女主角,就是想说,法国的这部拉拉电影,和平时看的国语的les片的不同,就在于,形象和性向上的模糊。
绝没有让人一眼看住,谁是男人角色的扮演者,而谁是女人。
所谓的同性之爱,若需要在外表上有明显的形象特征,那么其实还是摆脱不了两性情爱的枷锁。
两个女子,都是纯粹的女人味,却心生爱怜,忘记了性别和世俗,才是真正的出尘的爱情。
其实导演想表达的只是爱情本身的沉沦,自私,不可自拔,拉拉只是一个载体,或者面具。
这个爱情之中的猜忌,自私,失控,无论是同性还是两性,均是相同的。
但说实话,这样强烈的占有欲太可怕。
所以Marie才这样地逃避,因此她宁愿选择一个在酒吧里偶遇的男人一夜风流,也不愿意与爱着的女人有点点的亲热行为。
的确,爱得这样痛苦,还不如不爱。
或许我是享乐主义者,我总是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这样地受罪,不如放手离去。
人面对感情最犯贱的便是又怕没有人爱,被爱得太深之时,又控诉自己失去了自由。
爱情类类,现在都看的很淡了。
不是不再相信爱情,只是爱情,或者情爱在生命中的比重已经渐渐褪去。
我的男同学说以后娶一定要娶我这样一个大方得不知所谓的女人为妻,这样便可以夜夜笙歌,甚至夜不归宿。
甚至可以左拥右抱。
我有时候也会检讨,莫非自己真的是一个一点占有欲都没有的女人嘛。
或许那只能说明,我爱自己甚于爱他人。
我再不想日日夜夜地纠结,思念,纠缠着某个男人。
我真的是害怕了那种若即若离,可望不可即,那是对自己最大的束缚和惩罚。
我宁愿,给自己自由。
电影中,爱到绝望,爱要沦陷,爱到要割脉相争。
这样的爱情,留给诗人或者疯子吧。
一介平凡女子,宁愿要平淡感情。
老庄就说啦,相沮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当然,这是法国人的爱情观是不同的,一如这个民族的激越,血性。
他们,只要那以爆炸为代价的绚烂烟花。
十字架,代表着爱;而爱,往往也代表着一只十字架。
因为,我们总是这样地不自由。
比较一般的les片~
同性相恋,似乎自古以来便受到舆论的攻击,这种爱情爱的更辛苦吧,因为不但要不顾社会、家人、朋友的感受,更要勇敢的放开自己去选择自己所爱的,也许这对很多人来说根本就是个难题,悲剧就此产生。
音乐很好。我以为最后玛丽会明白自己的心,最后脸上发起的笑依然掩饰不住ta心的悲伤。
好多脑残,把同性恋当成一种时尚,他们懂个屁。。。
虐待狂。
对于法国的片子总是有种莫名的好感。里面的场景,音乐的变换,再加上我爱的钢琴。让人不自觉沦陷。
女同的爱也那么强烈
喜欢那些死人们留下的音乐
電影片名-我要吃掉你/我吃定你/你是我的蕾絲邊。居然有這麼不文藝的名字。艾瑪到底有多愛瑪麗? 我卻覺得她的偏執是源於她的孤独。她是如此孤單所以一旦瑪麗來到她的生活,她就好像抓到救命稻草一般。好幾段重口味時老爸就在旁邊。我心驚肉跳。他們會失望他們的小姑娘學會看這樣不登大雅之堂的電影。
可怕的愛。
死公主的孔雀舞 在艾玛穿上红色洋装时 我就已料到了她的死亡 玛丽该是爱她的 只是她一直害怕面对 亲爱的 我这样的占有欲 会让你害怕么
艳哦。。。
我相信这种疯狂,但不相信爱是这疯狂的起源.
补标记,配乐非常美
女主角很漂亮,古典钢琴很好听。
法国片,色彩浓烈,情感炽烈。很害怕艾玛这样的人,仿佛不是因为爱,倒是因为长期孤寂而视marie为外界稻草。至于marie,大概是还是爱着艾玛的,跟别的男人做爱时,镜头给了她的脸部特写,面无表情反倒是一脸在意外面的那位。不管怎样,这样的爱,实在不可取,无论性别。
好喜欢这部片,女主角很美有肉感,这也是我的第一部,启发了我
爱玛的爱情其实我挺理解的,任何单亲却富裕的孩子都有可能会有那般脆弱孤独的占有欲。她们令我想起林赛罗翰和萨曼莎那一对。同时我相信玛丽是喜欢爱玛的,只是她还没做好准备,爱玛应该耐心等待。
拍得挺细腻的
4星给镜头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