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孤独成为不可避免的生存状态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学学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玩耍。
显然Ingrid是这方面的高手,整部Blind都是她的自我玩耍,玩得开心,玩得刺激。
聪明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失去视力的Ingrid更能够肆无忌惮地专注于自己的欲望。
丈夫,单亲妈妈,猥琐胖大叔,都是她的欲望玩偶。
在最后Ingrid和丈夫对峙的情节中,丈夫冲她大吼,“这就是你所想象的?
把所有事情都和性联系起来?
”一股子不屑。
当然丈夫的质疑实际是她自己对自己的质疑,就如同开篇猥琐大叔手淫过后把A片删除掉一样。
面对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还是其他的什么欲,满足之后的我们都会稍微自嘲一下,“平时装得像个人一样,真到这事上还不是跟条狗没有什么区别。
”人嘛,都是“贱贱”的。
为什么Ingrid会想象丈夫出轨?
不仅仅因为失明过后丈夫对她不再亲热,而是从一开始这种想法就根植于她的心中,和所有人一样。
他会和陌生女人聊骚,和她吃饭上床。
当然,这个女人的胸要大。
这时候Ingrid强大的幽默感来了,还有什么比捉弄自己丈夫更好玩的么?
大胸女突然失明了,甚至做爱的时候会睡过去,然后她怀孕了,打扮的跟只发情的火鸡一样出现在丈夫所有同事面前……她玩得不亦乐乎,高潮过后便是理智来袭,回到了二人对峙的情节。
片子结尾说,“我们会变得好起来的,只要他别再那么无趣了”。
无趣真的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也许比失明还要可怕。
一个有趣的人,比如Ingrid,即使失明了,也可以过得很好,她享受自己独处的日子,这是许多睁着大眼的庸庸百姓一辈子也无法体会的,Ingrid知道她比他们幸福多了。
孤独有千百种表达。
一个敏感的人身处热闹喧嚣的party中,一种孤独感便油然而生,这是一种自我与外界的抗拒。
这也是现代人最常见的孤独。
挪威电影《盲视》聚焦的却是另一种层面的孤独——一位盲女在自我想象的世界中的孤独探寻。
北欧电影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不刻意取悦任何人。
它总是以一种独特的“保持距离感”的方式来结构影片。
看似冷漠,看似无解,但总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此片不仅在欧洲的电影奖项上有所斩获,而且在国内的文青聚集地“豆瓣”网站上,也获得了2014年评分最高的欧洲电影(提名)。
首先,在观看这部电影前,我们脑海中最好先排除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
例如,一说到有关残疾人的电影,观众们就满满的同情心爆棚,幻想像国内的电影一样,通过各方人士的烘托,将主人公“身残志坚”的形象娓娓道来;或者大肆演绎“苦情”戏码,揭示残疾人的种种生活困境。
在影片伊始,内省式的基调使得本片与一贯的残疾人的电影大相径庭。
通过依次呈现的景物画面(粗糙的树干、牧羊犬、过渡到公寓的内景),伴以女主人公的心灵独白:“从一些简单的东西开始,一些你已经见过无数次的东西,比如一棵树,一棵橡树,矗立在原野上,或是在其他什么地方......但你看见的,并非真实的记忆。
”一开篇,我们随即意识到,这将是一场虚实交错的心灵旅行。
《盲视》颇有些意识流的风格,但这种意识流不是倾泻而下源源不断的意识的流动。
它脱胎于现实,又与个人的幻想结合。
整部影片,是女主人公英格丽的现实生活与幻想世界的拼贴画。
这种虚实交错的叙述方式,虽然给观众观影带来一些隔阂,但总体上还不至于陷入云里雾里的境界。
视听语言的切换并不突兀,整体上保持了一种节奏上的稳定。
没有波澜,没有惊险,女主人公在絮絮叨叨的自述过程中,也维持了一种情绪上的超然。
由于自身的残疾,盲女英格丽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靠窗的椅背上,抱着咖啡杯,向窗外眺望。
每到这个时候,她的思绪便不可遏制的翻滚。
英格丽尽管眼盲,但心灵的触觉却异常敏锐。
在她的叙述里,书写出另一个人生剧本:她躲在自我的世界里观察一个名叫埃纳尔的男人的“窥淫”癖好;她时常幻想外出上班的丈夫偷偷溜回家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她敏感的察觉到自己的丈夫在网络交友平台上结识了一位单亲妈妈艾琳,并偷偷与艾琳约会。
英格丽看见自己的丈夫莫腾与艾琳在餐厅里谈笑着,突然间,艾琳失去了视力,紧接着,屏幕上一片漆黑,明明灭灭中,看到英格丽坐在黑暗里对着电脑发呆。
突然察觉到艾琳的异样的莫腾,决定与艾琳分手,艾琳却说自己怀孕了,还挺着大肚子到莫腾的派对上与他对峙。
正当艾琳身着华丽的礼服与莫腾争执时,英格丽却仿佛走进了自己幻想的世界,化身成怀孕的女子与丈夫面对。
在种种斑驳交杂的影像背后,导演无声的传达出女主人公英格丽无法排遣的孤独的内心世界。
影片其实刻意淡化了盲人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窘迫,着重将他们的思想和欲望以一种“断章的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带给观众如梦似幻的观感。
不论是有着“窥淫”癖好的中年男人埃纳尔(究竟是不是英格丽臆想出来的人物,不得而知),还是英格丽事业有成的丈夫莫腾,抑或是单亲妈妈艾琳(艾琳仿佛是英格丽的化身),他们的人生似乎都不具备完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埃纳尔大学毕业以后赋闲在家,因为自身的焦虑症而不敢去找女朋友,他曾经给学校的剧团写过剧本,反响不错,他想着日后自己能为电视台写作喜剧脚本;他经常一个人出去闲逛,戴着震耳欲聋的耳机;偷偷躲在房间里窥探对面楼层里艾琳的日常生活;没事就趴在电脑屏幕前观看一些不健康的视频。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埃纳尔也是一种孤独型人格。
艾琳十年前离婚,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她无法想象没有儿子的周末会是怎样。
在超市里艾琳碰到埃纳尔,艾琳听到了埃纳尔戴着的耳机里放出的是一个她喜欢的乐团的音乐,俩人打了个招呼,之后便匆匆告别。
可以想见,单亲妈妈的艾琳的生活也是孤独的。
在英格丽所幻想出来的人生剧本里,每一个人都在自我的孤独的世界里沉溺。
即便北欧这样高福利的国家,深深的孤独感仍然笼罩在人们心头。
导演并不想声讨和控诉什么,事实上,孤独早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
所不同的是,导演借用一个盲女的身份,来表达这种更加与众不同的孤独。
英格丽不厌其烦的坐在窗口前,戴着耳机听音乐,或者听广播,她试图将自己每时每刻的所思所想输进电脑里,但她总是记录一些,然后觉得不妥,又删掉。
她坐在黑暗的房间里,任由自己的思绪一点点将自己吞没。
如何与自身相处。
如何与内心的恐惧斗争。
一个人,只要她(他)的思想还能运转,生活就不会毫无希望。
英格丽最后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他能多些幽默感。
”失明虽然足够令人绝望,倘若心灵的窗户没有被闭锁,那么一切孤独都会在时间中悄然瓦解。
《Blind》这部电影有被译名为《盲恋》,也有被译名为《盲视》,《盲》,其实“盲恋”的意义过于狭小,“盲视”虽有些拗口,但更贴近主旨,《盲》就是直译了。
一个因病失明的女人,自困于自家咫尺与内心方余之地,在封困身体与禁锢心灵的时候,编写小说成为她唯一的出口。
独自抚养孩子试图逃脱生活困境却骤然失明的女子,独自生活精神封闭沉默寡言的屌丝男,富有魅力多金多情的已婚男子,小说的情节与现实的情景相穿,一时让人难以分清,可当已婚男子的行径越发吻合于女主的内心独白——他一定在外面有了情人了吧,而且小说中女主在晚餐中的骤然失明,种种线索才让观众厘清了现实与小说的分界线,与此同时也让观众明白了女主此时真实的内心写照。
小说中的女主既代表着影片女主自己,也代表着影片女主幻想出的丈夫的情人,所以女主为她笔下的女人安排了狼狈、可怜而又带着报复心理的情节,小说女主狼狈可怜的遭遇其实是女主失明后对不可见世界中的陌生人们所幻想出的淡漠、嘲讽态度的折射,对小说女主的报复既是出于对假想敌的恨意,也是出于对自己“无能状态”的愤懑。
在影片的高潮片段中,女主以小说女主的身份质问“偷情”的丈夫,却反被丈夫严斥,“你为什么要编这样的故事呢?
” “为什么不让她和他在一起?
”一个问题的答案实则是女主内心不安全感的真实反映,因为不安所以才会幻想,而另一个问题的答案,则是缺乏力量的女主对所有一切的“反击”,无能为力就只能在小说中以痛苦角色饰之。
电影的手法比较新颖,现实、幻想,真实的害怕、虚妄的操控,爱、恨、信、疑,一切杂糅在一起,明了而又模糊,顺理成章而又莫名其妙,只有当观众厘清现实与小说的分界,才能清楚感受到两条线索里的情感,也才能看明小说里贯穿的女主的不安、愤恨、害怕、不安全感以及无能感。
其实这也确实是盲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盲人来说。
何为真,何为虚,现实与幻想从来就分不开。
困于这样的境地,他人怎样的劝救都是无济于事,自囚者只能自救。
所以在影片高潮处女主质问丈夫反被训斥的片段,实则是女主自己对自己的反省。
当她终于踏出家门时,她不仅发现了自己的勇气,也发现了小说中从未出现的陌生人的友善。
盲人的世界里,真实与幻想并存,信与疑不可分,而只有控制住肆虐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才能触碰到真实,才能了解真实。
此理于常人同之。
二零一五年二月
最近看了一部很小众的电影,盲视一位容貌一般身材绝佳的妹子意外失明天天在家枯坐,性的欲望时时刻刻冲击又担心家庭的分崩,丈夫的变心于是开始构思小说天天宅在家中看A片的某男与丈夫聊天的某女都是自己人格意志的各种化身片子最最绝妙的地方就在那些阴冷灰白的背景当最后晚宴的一幕幕出现,幻化出各种场景真是让人击节赞叹,不知道似真似幻女主演技也很赞
语言太晦涩,基本看不懂。
没有理解,只能胡乱猜测。
电影主要描写女主失明后心灵从重创中逐渐恢复的过程。
重点刻画的一是焦虑感。
包括怀疑丈夫暗中出轨,感觉丈夫偷偷在家监视自己等。
这种心理源于视觉缺失导致的不信任。
二是畏惧感。
以“公寓空间足够我生活”为借口拒绝出门。
从心底诅咒幻想中的情敌,希望她失明、苦闷、怀孕、被欺骗,这是出于对情敌横刀夺爱的自我保护,更是内心恐惧的真实写照。
相由心生,假想敌的遭遇恰恰也是自己心中放不下的忧虑。
好在女主最终接受了现实,跨出公寓的第一步,也成为她走出了自怜猜忌失衡的第一步。
一个人的恨,不仅让世界上其他人相爱,也把自己带进了爱的世界。
从小我妈就拿各种社会法治案件吓唬我,但我从来都天不怕地不怕。
唯有两件我始终噤若寒蝉,那就是被拐去山沟和失明。
前者是因为我至今尚未想出自救的方案且很难预防,后者则由于其残酷切断一大半对于世界的感知,此般寂寞,已经到了令人恐惧的地步。
影片《盲视Blind》即始于此。
女主角目盲,大段时间独处在新公寓里。
她开始创作小说,小说里有一个性癖好奇怪的男人,和他偷窥的窗户那段,一个年轻、热情、美丽的,十岁男孩的母亲。
“他们说我最终会失去脑内具象化的能力,但我可以让衰退过程减缓,因为我每天做想象联系,就可以保持这种能力。
“ 她的旅程,就此开始。
我开始一直以为这是两个独立的故事。
长发无业的中年男子和年轻母亲,失明的作者和丈夫。
两个故事中的人都在努力生活着。
中年男子踱步接近纸尿裤货架前的年轻母亲,故意将音乐放得震耳欲聋。
年轻的母亲听到熟悉的乐曲,惊喜地转过头来:”你也喜欢这首歌?
“”是啊。
“”在挪威,喜欢他们的人可真不多了。
“两人微笑,萍水相逢的暖意。
然而随后镜头一闪,男子的音乐依然震耳欲聋,年轻母亲却始终认真注视货架上的产品,随后转身离开。
那镜头转换的闪烁似曾相识——不,简直太熟悉,熟悉到它每天在我大脑里都要上演千万遍。
是上课时眼馋午饭菜肴半晌,忽然意识到还早后,一桌美食突然碎成黑板课桌的瞬间;是看到熟悉景象刹那恍惚想起旧日恋人,而后又意识到他早已离开多年后,同样的场景变暗成黯淡现实的刹那。
——是啊,这个镜头多巧妙,是美好期望跌回现实的最好复原。
但奇妙的是,影片的”期望“和”现实“,都是女作者脑中的意识罢了。
视觉的丧失,以及随之而来对整个世界的抗拒,让她不再信任任何无法检验的事物。
谁都有美好的幻想,正如那个精心设计又水到渠成的搭讪,但现实是她从内而外的自卑,具象化成一个粗糙、一事无成的怪癖男子,一无是处。
我看到这里,心是忽然疼了一下的。
假如世间万物都逃不开引力和摩擦,那思维必当是运动速度最快的东西。
我也常常有感,写作时总是笔跟不上脑,灵感若是到了何止泉涌,恐怕是能捉住逃逸的光的。
那么,如果思维走入歧途,也是最拉不回来的东西。
女作者的创作,开端是正常而温暖的。
她设想的年轻母亲,有疼爱的儿子,自身美丽优雅,牙齿缝隙明显,却一点掩盖不了笑起来的唇线迷人。
直到女作者的丈夫,忽然出现在了画面里。
他与中年男子在不断切换的场景中聊天,他终于介入了爱情故事的情节。
作者似乎是不确定的,她睡在他身边,一再尝试却怎么都打不消他“出轨“的念头。
她不得不用已知的事情做一检验,然而结果似乎更残酷,丈夫已对自己的身体不感兴趣,他一个犹豫的念头,就把她轰然推回了原点。
她恐怕也是知道的,这个故事的主线,要越走越偏了。
艺术手法夸张,但这些情节反而看起来如此真实。
因为这太像日常情侣相处的情形了。
女方萌生猜疑,并不能直接发问,觉得发问反而是可笑的事情——就像,谁会把”我在笑“这件事说出口呢?
于是她必须用一些事情来检验。
有时是追问”你还爱我吗?
“,有时是故意抱怨生活期待安慰,假如丈夫看不到她这样做的缘由反而漫不经心回应,那么猜疑便更加深了。
她会悲伤,会哭泣,会怒不可遏地送他一记肘击。
而男方则莫名其妙,成熟者沉默应对,若也是年轻气盛的男子,大抵会怒骂着吵作一团的。
就像是《盗梦空间》中柯布将妻子致死的最后原因一样,意念一旦植入,是根本不可能被移除的。
这个道理,无论男女,应该都很容易想通吧?
她根本无法停止想象他的丈夫以健身为名私会了网上认识的女人,他们相谈甚欢,他的眼神温柔得有了温度。
她停止不了脑中的情节,他对面的女人要碰他的手了,他要回握过去了…… 不!
如果不能让情节停下来,我还可以改变情节!
于是那女人的世界,忽然失去了光明。
情节依然在近乎畸形地发展着,而那个女人也仿佛性格大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她突然变得恐慌,害怕丈夫看到自己越来越多的故事。
她怕的并不是他看到自己阴暗的性癖和想象的极端,而是在文字中暴露出来的残忍。
中年男人的戏份少了,更多的矛盾只凝聚在丈夫和失明女人的纠葛身上。
她想让丈夫摆脱她,可她知道故事不会在这里结束,失明女人不允许,更准确的说,她自己也不会答应。
故事和现实的交汇,是那支双红线的验孕棒。
她怀孕了。
事情已经发展到了她根本无法控制的地步。
她的身体里多了一个新生命,她完全无法想象丈夫的反应会是什么。
那么,假设是丈夫婚外情的女人怀孕了呢?
她试穿了新裙子,画好妆,盘起头发去了男人所在的聚会。
脱去外套的刹那,整个会场和屏幕前的我都惊呆了——邋遢的暗红色内衣暴露在廉价白色纱裙里面,黑色丝袜因此若隐若现,插在洁白高跟鞋里无比凄凉。
然而这是女人和自己的女儿、同事反复确认过的结果,他们都说这裙子美极了,妆也稳妥庄重。
她就这样跌跌撞撞地把怀孕的事情告诉了他。
而身旁,滥交聚会上的猥琐男毫无顾忌地窃笑,孩子的父亲也循循善诱道:”我尊重你一切决定,只是你就希望你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失明吗?
你要知道,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孩子长什么样子,你永远看不到他!
“ 她仓皇而逃。
而女作者,终于穿着与婚外情女人一模一样的衣服,笑着站在了丈夫的面前。
镜头边缘塌陷,墙皮剥落。
她再也无法支撑幻想世界的重压,梦境戳入现实,一切爱和因爱而生的猜疑,终究必须咄咄相逼。
面对丈夫的逼问,她终于袒露心声:”没有人想和一个有焦虑问题的人交往,至少没法长期交往。
“ 中年男子抬起头来,原来他也是她。
所有自卑的畅想都是如此。
正如一个短评所说的那样,”除了镜子和相片,你永远无法看见你自己“,因而对于自身的设想其实都是有偏差的。
自卑者对自己的定位永远粗陋平庸,性格最深处的阴暗被放大成主要性格,她多么期望理想世界里的他能得到幸福,但她下一秒就会意识到这不是现实。
这种循环往复的心情,我再熟悉不过了。
少年时代我极少被人喜欢,假小子的作风,落到具体事情又不够慷慨潇洒。
身边充斥着太多被男生趋之若鹜的姑娘,我渐渐习惯丈量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差距,然后试图笨拙模仿,却弄巧成拙。
初识时热情,长久接触后会厌倦或者矫情;性格加上身高导致特点偏男性的成分占半,但一旦涉及感情就过分优柔寡断;不过分追求物质条件,却会因为与友人或恋人家庭背景相距甚远而迅速自卑;成绩向来好,但面对重大考试心态永远严重失衡,从而一再失利,抬不起头来。
我根本就没有学会接受自己。
年少时我希望笔下的女主角永远获得幸福,但年岁越长,反而越不奢望了。
从影片进入尾声开始,我就一直提心吊胆,担心她做出什么伤害自己、伤害爱人的事情。
但恐怕自己内心深处最害怕的,还是看到她所设想的悲剧,其实都是现实吧。
我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太多,以至仿佛等待审判般,等待结局的来临。
还好,在她得到丈夫回应之前,她已经做出了决定。
女性固有的特点(往往在恋爱关系或艺术作品中着力表现),在这部剧中以“盲“渲染得淋漓尽致。
我们必须一再确认情感,就像失明者必须一再用机器确认衣服的颜色一样,两者其实完全相同。
盲者必须依赖身边的人才能正常生活,而前提是她完全信任这个世界。
一旦有一个人选择欺骗她,给即将出席晚宴的她套上一条轻佻廉价的薄纱裙,她也会浑然不知,直到被人耻笑而发觉些什么。
而恋爱关系也正是如此。
双方关系得以延续的最重要基础,就是他们彼此信任。
然而信任之后,一切欺骗都变得太过唾手可得,她发现不了他的变心因为她看不到,直到整个世界都目睹了他出轨的事实,而你是最后一人,淹没在耻辱的窃笑里。
那么,你会选择信任吗?
会。
她终于穿上丈夫买来的裙子,推开门,走了出去。
一切如常,路人友好,空气清新。
丈夫在得知她怀孕的消息后,做出的反应太犹豫,其实算不得完满,放到从前恐怕又要引她一阵猜疑了。
只是她早已是新的她,她愿意等,等到他露出熟悉的,温暖的笑容。
在如释重负般出了一口气之后,我开始羡慕起女作者来。
不是所有爱情都经得起一再检验。
人与人间关系之脆弱往往难以想象,任性的美往往只存在于偶像剧中,现实里是要受到惩罚的。
但也有爱会破例,因为它本身还意味着宽容。
即使你执意缺席我的重要典礼,即使你对我时冷时热飘忽不定,即使你已盲视,我依然愿意爱你,愿意等你从自己的梦里醒来。
正是失明本身的厄运性反衬了这段感情的至上纯洁。
我依然羡慕她,和她是否残缺已无关系。
此刻她得到的宽恕和深爱已经太幸福,幸福得令健全人都忍不住唏嘘了。
这可比任何狗血梦幻的偶像剧,都要完美得多啊。
像是小女生明明自己犯了错却扑在年轻恋人怀里撒娇的推卸责任一样,她这样想: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他多一点幽默感。
“ 她终于和这个世界和解,以稍显抱怨的口吻。
但还有更多人尚未走出迷途。
他们兜转绝望,来不及开一个玩笑。
文/张悦芊转载注明来源即可。
===================
如何完成一部高分文艺片,首先你得演员得是外国人,英语很low,他们得说法语,意大利语,带些边陲小镇口音的为佳,总之文青们越向往的地方口音越佳,丹麦奥地利挪威冰岛都在考虑之内。
接着为你的电影配上旁白,频率大概是没两分钟到三分钟剧情一分钟旁白,旁白声音要平常沉稳,男女皆可,但一定要拽着欧洲某地的方言。
接着就是演员了,记住!不要名演员!你说你的主演里要是有个冰岛最佳男主角都算你不够有逼格。
长相要平常,扔人堆里面找不到那种最佳,脸上要么有褶要么有肉要么有暗疮,身材要一般,胸部大过B的女演员不要考虑,男的不一定。
拍摄地一般由演员口音决定,法语就法国,但不能在巴黎, 法国 伊泽尔省 的 格勒诺布尔 就是个不错的例子,名字绕口难记,文青骗炮的时候如果一口气能把这个地名背出来,那女方就算值回嫖资了。
接着将你的电影分成几段,开始的时候完全不需要考虑他们的联系,反正文青们不讲逻辑只讲情怀。
剧情没有要求,但是主角一般要有一技傍身,小提琴啊钢琴啊不太好,会的乐器一定要偏,尤克里里勉强及格,箱鼓啊夏威夷吉他啊可以考虑,但是要有文艺气息的,快板唢呐直接pass,文青说相声么?
!然后主角的情绪一定要矛盾要彷徨要不可预测要多愁善感,买个牛奶在伊利和蒙牛之间犹豫了半个小时之后咣叽一声摔地上大哭【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啊啊啊啊!!】然后第二天穿着最爱的红色小礼服背着木吉他从村口钟楼上一跃而下找寻到了人生的意义。
重要的就是要露点,露胸露鲍露小鸟,男演员晃荡这大几把从镜头前走过,头头感觉都要甩观众脸上这种。
你还不能撸,毕竟演员素质搁这摆着,一个裸体上三层赘肉还有毛,你硬都硬不起来。
一部电影下来要求达到的效果就是:到处都能让你脱裤子,但到处都让你撸不起来 接着是摄影,这个没啥要求,用小米开视频模式切个滤镜,基本可以搞定,再不济加几个灯光,猪脚靠着窗台边晒太阳,这骄阳一定要刺眼啊整瞎的那种,阳光不够强烈的时候窗帘上挂个探照灯打下来,"咔"一打光,整个猪脚气质都飞起来了。
然后是剪辑,瞎剪呗!看着胶片哪不顺眼"咔"一刀就下去,然后拼起来,管你大爷的连贯性,这特么叫蒙太奇;管你大爷的镜头跳闪,这特么叫意识流。
还别问这整的啥玩意儿,你特么懂电影么?!
导演这光怪陆离的镜头其中的哲学气息你个土鳖咋看的懂?!
深度!
深度你懂吗!
?现代的电影艺术都太低级!
我这部电影是拍给懂我的人看的,你看不懂说明你丫挫逼!
然后一堆文青就帮你啦:【是呀是啊这很明显是达达末期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嘛导演我懂你】,然后文青和导演就手握着手,眼中流出了红军会师时的喜悦泪水。
最后就是发行了。
绝逼不能上院线,你要是有个十块钱票房你就不是文艺片,直接上传到豆瓣,配上【达达主义】【后现代】【哲学思考】这几个字眼,然后我们就可以静静地看着文青们装逼文青不算太合适,换个称呼吧文婊这也就是为什么【盲视】这种文艺电影批片能够在豆瓣上拿到7.5分的原因了
若說夢境是人類潛意識的體現,藝術是人類夢境的再生,則《盲》便是我們觀看著Ingrid在夢醒與入夢中反復不休,意欲統整潛意識與理智的一場超巨大的春夢。
《盲》做為電影所必備的詩意與敘事,融在這一場春夢中,逼使觀眾各個成了佛洛伊德,勾引著觀眾主動完成了這一場替盲人做出理解與同情的「戲院諮商」。
《盲探》也好《盲劍客》也罷,世界上並不缺關於盲人的電影,何況是一個盲人的冒險。
《盲》的別出心裁,在於故事乍看之下是建立於後天盲人Ingrid獨坐高堂不願外出,由她旁白兼插敘她的丈夫與她的人生境遇的獨白;然而,當觀眾知曉了Ingrid的旁白來自她閒暇的寫作時,故事變進入了一場Ingrid「餵養」著觀眾資訊的斑斕秀場。
隨著情節的開展,觀眾會發現,Ingrid的獨白有時跟畫面的行為彼此矛盾;觀眾也會注意到,Ingrid會說謊,假藉回憶之中穿插了不可能存在於該時空的人物與發展。
觀眾跟隨Ingrid的舌語與視野齊步,卻一步步驚覺了這個敘事者的不誠,隱瞞,偽裝,真中妝假,假中挾真......當我們無從繼熟悉的線性敘事,以及「鏡頭必真」的直覺中,捕捉出Ingrid盲前忙後的真相,我們就勢必在觀看《盲》的過程中,主動成了意識介入影片的第三者,努力拼湊哪些是真事,哪些是假事。
而,Ingrid何以對觀眾說謊,又何以對觀眾坦白,動機的起伏,實則也是深窺盲人Ingrid在面對自己失明時,經歷了如何的驚恐與駭異。
觀眾甚至無法討厭這個過程,因編劇太明瞭懸念之強,琦夢之誘,能如何催使你我享樂於其中。
就我所見,《盲》絕對是個難以評價總分的電影。
看得懂的觀眾,絕對會讚嘆本片的敘事遊戲之純熟;看不懂的觀眾,絕對會在迷途於敘事遊戲而無從代入情緒,茫茫不知道看了甚麼。
但,我可以確定的是.....編劇Eskil Vogt實在太!
強!
我這輩子只看過幾次如此複雜卻又這麼飽滿的超優質劇本。
優質到Eskil Vogt本人也放不下心,親自來執導演筒。
融真與假,揭與隱,情與色,今與昔於ㄧ爐的超凡實力,Eskil Vogt替自己拿下了首次導演作的漂亮成績單,也證明了:頂尖編劇果然不好惹,連鏡頭語言都直接能在劇本疊合之中自然完成。
誰說導演才是鏡頭語言的佼佼開發者?
《奥斯陆,8月31日》的编剧之一埃斯基尔•沃格特(Eskil Vogt),以编剧身份跟:约阿希姆•提尔(Joachim Trier)已经合作过两次,明年两人还有一部英文片《比炮弹更响Louder Than Bombs》即将面世。
在此之前,今年埃斯基尔•沃格特独立导演的首部长片作品《盲视》,以“今敏式的风格,阿特伍德式文本”黑马跃出,横扫了欧美不少电影节,获奖如挪威国度影展雅曼达奖(Amanda Awards, Norway )的最佳导演、演员、剪辑和音乐;柏林电影节的欧洲电影标签奖(Label Europa Cinemas);圣丹斯电影节和雅典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哥本哈根电影节(CPH:PIX)的年度新人奖,以及伊斯坦布尔电影节的金郁金香等。
除了十个奖项,提名更有五项之多。
女主Ingrid失去视力之后就久待家中,开始靠一种纯幻想来构建生活。
比如,想象她的丈夫Morten回到家中,坐在角落,偷偷观看她的生活。
比如Morten和偶遇的朋友Einar在咖啡馆闲聊。
幻想自己拄着拐杖上街,步步维艰。
想象中丈夫看网络色情片,和一个单亲母亲Elin成为网友后约会。
突然之间,Elin也盲了,意外怀孕她穿着窄小敞露的可笑衣服,去一个聚会上找Morten,而Morten正在小屋子里群P,被人嘲笑的Elin,又突然和自己高度合体,与丈夫当面对峙。
本片最革命性的元素,就是电影语言的彻底“想象性自由”。
相较于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给予摄影机的自在,此片堪称更进一步的“电影大脑”。
既定的框架逐一被打破,幻想和现实在一种跳接中非常冷静的切换。
观众也分不清到底某一段是女主的脑内的自动编排,还是现实。
当然,这种“真亦是假、假亦真”让一切都无需讨论了,出色之处恰在环环相扣的虚构中的虚构。
知道不是真的,而一切又以纯真实的方式呈现——全片都在这根晃荡的平衡木上精彩的摇曳。
“盲”的设计是为了表现一种孤独和不安全感的极致,身体的限定,而思维又是极端发散的。
女主感知骤然敏锐(影片声画镜语完美的体现了这点),她的脑补功能相当之强大,脑内的世界堪比matrix——场景,人物,对话都在慢条不紊的变幻、进行着。
思维如普鲁斯特般行云流水,不受阻碍。
镜头不带感情的平移在街头巷尾,咖啡馆,电影院,电车和室内。
她似曾相识的旁白和不靠谱叙事,女性的身体,色情展示,以及冷调的配乐,交织成一种如冰水以下的失联生活。
用镜头完全坦诚了内心深处的不安全和恐惧,完美的“感觉派”体验。
可以设想,这种意识流的小众情节如果变成拉大叙事张力的剧情片,其力度将会如何振聋发聩。
完
在《大圣娶妻》里,白晶晶和紫霞仙子分别缩小了钻进至尊宝的身体里去问他的真心所在,从前只觉得神奇,却没想到这位挪威的导演真的在现实中掌握了窥视人心的法术,难怪人们会在看到别人的真心时流泪,太多难以言状的情绪就像火山爆发一般袭击你个措手不及,你的呼吸、触觉、思维无不被这庞大而浓重的内心世界所感染,而它绝不像人们常常表现出来的那般轻松,沉重的连流泪都似乎变成了轻视。
有关盲人题材的电影,比较正统的只记得起《导盲犬小Q》,失明老人带着上了年纪和身体残疾双重加料下的固执在狗狗的帮助下慢慢与之建立起信任和友谊的故事,其他的就如《盲女72小时》之类的惊悚片。
基本上都是在激起正常人比较之下的优越而产生的同情和励志感,那些都是作为一种温情故事刺激一下平常人日渐麻木的心灵。
而这部《盲视》却不然,导演仿佛在观众面前剥一颗洋葱,两个人面对面因为感受到了相同的悲哀而心酸,直到最后一层薄皮被剥下,手心里空空如也,他才双手一张耸耸肩告诉你,生活就是如此。
我相信导演在拍摄本片前一定做了大量的功课,所以才让影片的每一个细节有血有肉填满了活生生的心灵之殇。
在盲女刚从微波炉里拿出食物却不小心磕到了腿以致打翻食物时,她俯身久久的捂住了腿,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似乎她不只是被夺去了双眼连声带也一并被夺走;她久久地维持着一个姿势坐在窗边,对于观众仅仅是几秒的时间,便匆匆与落日说了再见,再也不见;她想象着丈夫悄悄的关注着她,小心翼翼的挪动着双脚双手不被她发现,直到最后确定性的动作破碎了所有的幻象,理性的浪潮随着那一拍也拍醒了在沙滩边游戏的她,忍不住自己都自嘲地笑了。
我们看见的不再是穿错的衣服,听到的不再是应景应时应心的配乐,是一名盲人的全世界。
新颖的拍摄方式和绝强无违和的梦幻剪辑让影片呈现出嗑了药的梦游感,原来心理状态可以不用任何超现实或抽象的手法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过度的寂静和放大的声音是盲人世界敏感的信息来源,触碰不到的天花板更充分表现出了触觉上的危机焦虑。
我很喜欢在夜晚闭着眼睛压马路,有时甚至会被路过脚边的一片落叶吓到,即便明知是宽阔的场所,也很明显的感觉是身处狭窄的石室,所以不得不为全片的布局和细节拍案叫绝。
啼笑皆非的喜感也是哭笑不得的偏执之痛,只有闭上眼睛的人懂。
恰到好处的高潮将盲女所有压抑的情绪爆发了出来,孤独、恐惧、固执、骄傲、坚强、渴望等等情绪因为一个负担过重的愿望变成了杀伤性极大的武器,甚至将她的家毁灭成了自己经历过的被破坏过的城市废墟。
那座城市曾经因为一个人的恨而团结起了所有人的爱,而她的内心之城因为自己的偏执加速了腐蚀的痕迹而霉迹斑斑破烂不堪。
在她的城中住着一名离异女人,一名单身汉,一个小孩,和他的丈夫,因为她偏执地拒绝救赎而让所有人的爱伤痕累累。
这是全片最伤感也是最触目惊心的情节,一直以来伪装着坚强的盲女彻底败给了崩溃的情绪。
毫无疑问,盲女城中住着的每个人(除了她丈夫)都是她自己的象征和心理状态写照。
离异女人是她对未来的恐惧,单身汉是她渴望的守护神,小孩是她精神的依托,而这三个人的共同点便是孤独,如溺水之人渴望救生稻草意志那般顽强的孤独,带着排山倒海的毁灭性力量将每个人逐个击垮。
因为盲女无法看见自己,甚至在长久对外界事物的想象练习中反而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模样,所以在她的想象中不论是离异女人还是单身汉都是其貌不扬甚至身材走形的,自卑心理可见一斑。
小孩是女主设置最为特殊的一个角色,盲女害怕像离异女人那样陷入对生活彻底失去激情与世界断线的状态,而孩子成为了她活下去的全部信念。
不论在盲女的生活还是故事中,孩子都肩负着拯救的重要使命,所以从离异女人一出场便有了孩子。
而盲女本身的残疾注定了她无法照料孩子,所以孩子一出场便已经是长大了的状态,且男女性别不定,不提缘由的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小男孩,后来随着盲女内心欲望的逐渐明朗而变成了女孩,性别的变化也是注释着盲女心灵真正的强大。
离异女人虽然身体健康,却陷入“被”与世隔绝的状态,没有朋友、没有工作、没有爱人、没有爱好,仅仅是一个能维持最低生活本能的女人,就像盲女的生活状态以及她认定的未来——被抛弃。
于是她迫不及待的没等丈夫动手,就先选择了自我放逐。
她爱着丈夫却不可避免的与之身体和心灵渐行渐远,带着日益严重的怀疑和妄想猜忌着、甚至是盼望着丈夫的出轨,另一方面却又希望自己能与丈夫重燃旧情,依靠着过去的回忆也好、依靠着失明后给生活带来的新鲜感也好(用测色机测量丈夫屁股的颜色),总之可以让丈夫重新关注自己。
只是偷情失败了,似乎是恶搞了丈夫,却也提醒着她性生活的无趣。
单身汉默默的暗恋着离异女人,就像盲女期待着丈夫总在自己未发觉的时候关注着自己那样,他们会因为音乐上共同的品味而惊喜。
单身汉的所有行为都寄托了盲女对丈夫的期待,几乎是绝望的哄骗着理智入睡。
欲望苏醒了,黑暗苏醒了,在洁白的屋子里布满污物、让那颗金子般的心完全受性癖所控、让每一个动作都带着调情的喜悦、让所有肮脏的秘密大白于天下。
她(他)需要真切的抚摸,需要切实的陪伴,需要有温度的身体日以继夜的缠绵,需要令人脸红心跳的情话响在耳边,需要疼痛的甜蜜的空虚的持续的自慰,需要身体在一个接一个的高潮下眩晕疯狂,需要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每一个疯狂欲望。
长久以来她固执的认为这所自己从来不认识的家可以是一座坚固的城堡,当发现自己怀孕和丈夫的第一次失控的残酷事实后,盲女终于开始正视自己颓废的生活。
戏里戏外的她经受了双重想象上的打击,过于沉重的恐惧让她所有的脆弱彻底曝光之后,反而激起了她对生的渴望。
长久以来的自闭和低谷几乎都是自己“作”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不确定让她沉浸在妄想中无法自拔,所以与丈夫也渐行渐远。
在将验孕棒放在厕所醒目位置时,她也将创作中的暗黑故事抛弃了,无论结果如何,都要不惜一切代价的回到现实生活中。
实在太棒,谁说真实不是虚幻,虚幻又何尝不是真实呢。
结尾让人有点小暴走。反正其他没懂。女主的眉毛感觉很瘆人。
《盲》很有意思,通过画面去讲一个完全看不到画面的盲人的故事。故事里有很多幻想。电影本身也是作为梦境。有意思的几个点:主人公在写小说的时候,先是有个儿子,后来直接变成了女儿。对话的场景也是从餐厅到车上,这种转变就像混乱的思维一样,呈现的很自然很巧妙。最终那个参加宴会的场景也是发挥的非常好。这个电影如实的讲述了关于幻想的故事。几个场景都非常的有张力。比如在沙发上悄悄地坐着,假装不在的戏。还有宴会上幻想自己的老公跟很多妓女发生关系,电影真是太棒了!
幻想部分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好像有这么一句话:女人的想象力在看不见的地方能发挥到极致。而“安全感”的缺失在荷尔蒙的激发下恣意泛滥。party一段虚实交错真的很今敏。两个男人对谈一会儿在咖啡馆一会儿在公交车上,我以为自己眼花了。
看不下去
剪辑还好
题材小巧别致,手法略新颖。我瞎猜的:当代观众对“剧中人的幻想”这回事已经很熟悉,影片也就不多费笔墨解释,效果很好→盲女听到大巴声,她幻想中的丈夫随即从咖啡馆里无缝切换到公交车上,观众既感新奇又不会误解。近期火了很多略文艺又挺通俗的欧洲小清新片,新新约龙虾公羊本片,大陆品味进步了?
挺厉害
盲人妻子的臆想出轨故事…对事物的焦虑等同于blind一片漆黑,迷茫无助…离异母亲和独居性癖屌丝…
漂亮的虚实切换技巧,画面剪接堪称教科书。失明的她就像黑暗中的舞者,在自己从不曾走进的房间轻舞飞扬。
影片想要强调的并不是视觉的盲视,是心灵的盲视,是我们在脆弱时的不自信与灰暗面。没有人可以爱我们,没有人可以接纳我们,只是当我们勇敢一步,打开天窗,或许在投进的阳光里,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我们也值得幸福。想象,现实的转换剪辑值得称赞。
真的有盲版登堂入室的感觉,太喜欢北欧家居风格啦,白家居绿植物绝配。
这才叫电影啊!!
看不懂
没有漂亮的男女主,也没有北欧的极寒天气,吸引人的是本片犹如一把解剖刀,剖析了很多人类共同性,非常精准,4个主人公每一个都很有代表性。……表现形式实在是精彩,看到最后酣畅淋漓。……意识流,戏中戏等等元素被导演灵活展现。
很抱歉,我是真的没看懂
亦真亦幻,现实与幻想的完美交织。
一个盲人臆想中的世界,剪辑固然出色,但感觉到更多的是无法捕捉的情绪,3.0。
诡异的片
真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