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月池
主演:陈纪庭,李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年份:2018
简介:女孩格格的母亲是上世纪60年代被送往内蒙草原由牧民抚养的3000名上海孤儿之一,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草原并从此失去了与养父母的联系。母亲去世后,格格沉浸在悲伤中。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格格踏上去草原寻找外公外婆的旅途,喜欢格格的男孩小凡也与格格一同前往。格格和小凡的寻亲之旅并没有一帆风顺,还好他们遇见了从台湾来..详细 >
是我变浮躁了吗,觉得剧情挺空,节奏也慢,前段还可以,观影到后段感觉特无聊。
完全接近于里维特风格的一部阿克曼(也是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阿克曼),它很好地拥有着里维特的轻盈(但并非侯麦式的):贯穿全片的极强色彩感、“刻意”的表演姿态、古典爵士与舞蹈…
比较轻松奇妙的片子
22/6/3:西尔维·泰斯蒂的气质太符合香导了,合拍之余不失调教。侯麦式的家庭轻喜剧。
不有趣的阿克曼。
周一晚上配上低画质晕晕乎乎地看 叙事性散散的 看完短评之后才relate到《一间自己的房间》
1. 女主作为作家的物理与心理空间被母亲挤占。有个颜色细节反复出现,母女经常是蓝红搭配的(床品、衣服),然后辅以多次母亲抱着女儿睡的画面。直到母亲的新恋人出现(新的蓝红衣着搭配),母亲对女儿的依恋才得以中断。2. 女作家与多个女性角色快速共鸣、共情,新婚女性、结婚多年的中年女性、临产的女性,她们的共性是丈夫disconnected的状态。看房戏是最重要的高潮,也体现了一定的调度能力,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明确感知这个空间的结构以及在结构中并线进行的剧情,观众的眼睛其实只看到镜头拍摄的,但仍会对空间别处的事情保持牵挂——这点非常舞台剧。3. 电影最后完成两处“对称”,一处是钢琴的搬入与搬出,另一处是老母亲的搬走与新母亲的搬入,女主的创作空间仍是被挤占状态,说明导演对母亲角色的一定存疑。@比利时影展
颜值暴击 电影色调真明快啊 有点隐藏摄像机的感觉 喜欢比利时电影展的品味
律动不息是生活的轨迹,也是不可思议的开始。
很努力的一部电影
是个人就会弹钢琴好羡慕啊,女主像在写ao3…
非常可爱,欢乐到完全不像阿克曼作品。明明不是歌舞片,很多时候人物的台词和走位却溢满了歌舞片般的天真和雀跃。
掺杂了阿克曼太多的自我投射,如同片中凌乱的空间让人心生焦虑,不是很能领会喜剧之处。
悬吊在空中的三角琴,混乱中沉醉弹琴的安静妈妈,骚动中痴迷写作的跳脱女儿,一个生了女儿只玩耍的妈妈,一个养女儿即工作又照顾有加妈妈,真是热热闹闹。
看得人的确是感觉很难以置信。《女友礼拜五》的反面,所有的角色都努力想要逗趣,可每个动作、每个言语都僵硬无比,就连色情的想象也那么贫瘠无力,就像一个严肃的人讲出了一个无聊、呆板的笑话。
女主好像罗南啊!女主是拉拉吧?就知道这个完美的家是卖不了的,不过没想到最后是3个女人的三口之家~开头很有趣,钢琴的画面配着画外一个女人的呻吟声,镜头转过去一群人中一个中年油腻男在最后露出舒心的笑容,真是怪坏的~钢琴代表着性爱,小男孩、母亲、中介大叔都在钢琴前春心荡漾过~喜欢灵动的台词:我不痛苦,但我戴眼镜。喜欢女主的爱情观:我没恋人,但我感觉一直在谈恋爱,和身边的所有东西。打字机象征着自主,当你可以自主地选择爱的对象、主导爱的表达,你拥有了博爱的自由,你就不再局限于某个固定的关系、世俗的使命中。P.S.片尾曲“Simon, Simone”很有爱~ #比利时大师展
看房子一段的听觉系统堪称流光溢彩,但阿克曼的独到之处却在于她总能将这些奔涌的速度与碰撞缓缓抚平。
“刻意”的表演风格,神经质的众生,虚假华丽的乌托邦,看房那一段虽然场景高速运转,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并没有出来,遇到这样一个不能独立自处的妈会崩溃……节奏太满笑点稍显乏味……不是我喜欢的阿克曼片子……
+ 一种即兴写作。每拾取一个词汇或者动作,就将它们加入歌曲,演变出愈加丰富的对白和场面,拼贴素材的过程使得空间内部不断迭荡着新的动力,这同时也是需要去将写作完成的动力。
围绕“搬家”而展开的心理和社交故事,买家,卖家,合租,订房。感觉搬家这个事能遇见的很多社会内容这部电影都展现了。电影也很巧妙地用女主的眼睛讲述她的角度的感悟。她有自己的一套生活节奏和音乐爱好,也很乐于交谈,很有生活气,人物的多样性有被展现出来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是我变浮躁了吗,觉得剧情挺空,节奏也慢,前段还可以,观影到后段感觉特无聊。
完全接近于里维特风格的一部阿克曼(也是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阿克曼),它很好地拥有着里维特的轻盈(但并非侯麦式的):贯穿全片的极强色彩感、“刻意”的表演姿态、古典爵士与舞蹈…
比较轻松奇妙的片子
22/6/3:西尔维·泰斯蒂的气质太符合香导了,合拍之余不失调教。侯麦式的家庭轻喜剧。
不有趣的阿克曼。
周一晚上配上低画质晕晕乎乎地看 叙事性散散的 看完短评之后才relate到《一间自己的房间》
1. 女主作为作家的物理与心理空间被母亲挤占。有个颜色细节反复出现,母女经常是蓝红搭配的(床品、衣服),然后辅以多次母亲抱着女儿睡的画面。直到母亲的新恋人出现(新的蓝红衣着搭配),母亲对女儿的依恋才得以中断。2. 女作家与多个女性角色快速共鸣、共情,新婚女性、结婚多年的中年女性、临产的女性,她们的共性是丈夫disconnected的状态。看房戏是最重要的高潮,也体现了一定的调度能力,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明确感知这个空间的结构以及在结构中并线进行的剧情,观众的眼睛其实只看到镜头拍摄的,但仍会对空间别处的事情保持牵挂——这点非常舞台剧。3. 电影最后完成两处“对称”,一处是钢琴的搬入与搬出,另一处是老母亲的搬走与新母亲的搬入,女主的创作空间仍是被挤占状态,说明导演对母亲角色的一定存疑。@比利时影展
颜值暴击 电影色调真明快啊 有点隐藏摄像机的感觉 喜欢比利时电影展的品味
律动不息是生活的轨迹,也是不可思议的开始。
很努力的一部电影
是个人就会弹钢琴好羡慕啊,女主像在写ao3…
非常可爱,欢乐到完全不像阿克曼作品。明明不是歌舞片,很多时候人物的台词和走位却溢满了歌舞片般的天真和雀跃。
掺杂了阿克曼太多的自我投射,如同片中凌乱的空间让人心生焦虑,不是很能领会喜剧之处。
悬吊在空中的三角琴,混乱中沉醉弹琴的安静妈妈,骚动中痴迷写作的跳脱女儿,一个生了女儿只玩耍的妈妈,一个养女儿即工作又照顾有加妈妈,真是热热闹闹。
看得人的确是感觉很难以置信。《女友礼拜五》的反面,所有的角色都努力想要逗趣,可每个动作、每个言语都僵硬无比,就连色情的想象也那么贫瘠无力,就像一个严肃的人讲出了一个无聊、呆板的笑话。
女主好像罗南啊!女主是拉拉吧?就知道这个完美的家是卖不了的,不过没想到最后是3个女人的三口之家~开头很有趣,钢琴的画面配着画外一个女人的呻吟声,镜头转过去一群人中一个中年油腻男在最后露出舒心的笑容,真是怪坏的~钢琴代表着性爱,小男孩、母亲、中介大叔都在钢琴前春心荡漾过~喜欢灵动的台词:我不痛苦,但我戴眼镜。喜欢女主的爱情观:我没恋人,但我感觉一直在谈恋爱,和身边的所有东西。打字机象征着自主,当你可以自主地选择爱的对象、主导爱的表达,你拥有了博爱的自由,你就不再局限于某个固定的关系、世俗的使命中。P.S.片尾曲“Simon, Simone”很有爱~ #比利时大师展
看房子一段的听觉系统堪称流光溢彩,但阿克曼的独到之处却在于她总能将这些奔涌的速度与碰撞缓缓抚平。
“刻意”的表演风格,神经质的众生,虚假华丽的乌托邦,看房那一段虽然场景高速运转,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并没有出来,遇到这样一个不能独立自处的妈会崩溃……节奏太满笑点稍显乏味……不是我喜欢的阿克曼片子……
+ 一种即兴写作。每拾取一个词汇或者动作,就将它们加入歌曲,演变出愈加丰富的对白和场面,拼贴素材的过程使得空间内部不断迭荡着新的动力,这同时也是需要去将写作完成的动力。
围绕“搬家”而展开的心理和社交故事,买家,卖家,合租,订房。感觉搬家这个事能遇见的很多社会内容这部电影都展现了。电影也很巧妙地用女主的眼睛讲述她的角度的感悟。她有自己的一套生活节奏和音乐爱好,也很乐于交谈,很有生活气,人物的多样性有被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