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FF连着看的第二场电影,开场一小时前大家就在lincoln center二楼的剧院外排起长队。
后面的小哥很激动地问我有没有看到排在最前面的戴着墨镜的贾木许!
纽约观众对洪尚秀抱有很大期待,电影满场,而且在主持人说到洪导没办法来现场时台下发出一片失望的声音。
不得不说,洪尚秀的电影还是要在影院观赏,这样才能强迫自己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故事还有仿似iphone相机里拍出的黑白影像里。
咖啡馆,香烟,古典乐。
必备的三要素。
还有金敏喜凌乱的头发和oversized西装外套。
只要金敏喜的脸出现在屏幕上,我可以感受到黑暗中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的脸上,真的是非常的吸引人并且想看她一直演下去。
有些尴尬的台词和情绪竟被她演得不尴尬了。
总之体验比自己在家里电脑屏幕上看好非常多。
碎碎念听起来好像都更有意义了。
《偷听的逻辑》如果被偷听者知道了偷听者的存在依然安之若素地说着话那偷听就失去了意义偷听者的身份随之瓦解所以原先的这场聊天就没人偷听对话双方畅所欲言,自然而舒展。
于是这场谈话又恢复了被偷听的价值甚至变成更有实感的偷听她整天坐在咖啡店的角落偷听别人的谈天因此会偷听到如上一段没有偷听必要的反偷听的偷听宣言
无论怎么样,当洪尚秀尝试突破自己,也即从他自己创造的风格(男女情感、酒桌、推拉)中走出,无论他怎么做,都只有一个结果:那便是自我模仿。
无论他拍出如何新颖的作品,这部作品都只会像一部模仿洪尚秀的学生作品。
《草叶集》证明了此点。
电影用了诸多崭新的形式,以至让人感觉到混乱。
熟悉洪尚秀电影套路的铁粉影迷突然“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导演在搞什么:这是对剧情的不理解,同时也对风格的不适应。
我们或许可以说,《草叶集》创造出了一种人为的“不协调”,包括两个部分:内容和形式上的异轨。
无论是剧情、结构还是人物,都处在混乱状态,即便再强力的大脑也无法整理清楚。
同时,标志性的推拉被无节奏的左右摇移取代;洪尚秀甚至第一次使用景深镜头,并进行焦点的变位;形式上的失衡还包括配乐的强迫性置入,取代了原先作为结构元素反复的固定旋律。
这一切变化如果不是洪尚秀刻意为之——他或许真的想突破自己,尝试从已然模式化的制作中走出来——便只能是一次失败的暗礁触碰,电影的混乱证明了此点。
当然,成熟的导演在功成名就之后,偶然拍下一部失败之作,这也完全可以理解;一个跃出常规的偏移无法作出盖棺定论,我们要看的是他之后的作品能否再次回归常态。
如果我们有同理心,也可以为《草叶集》找寻一些亮点,也即从洪尚秀个人给出的谜面中找到谜底,在一定程度上将故事讲清楚。
这完全可以的,洪尚秀的电影越来越像他与观众之间预先定下解谜契约。
金敏喜扮演的角色一边坐在咖啡馆里,一遍偷听客人聊天,将其想象成进一步创作的素材。
电影到最后几位角色共聚同一餐桌,实则可以看成金敏喜个人的想象投射(创作)。
这样整部电影无序的逻辑也就说通了,仍旧是洪尚秀惯常的套路:将现实与虚构(梦、想象、创作……)并置在一起,打破虚实之间的界限,与观众一同建构叙事游戏,以取得观看的意义。
甚至,一切都可以看成是金敏喜扮演的角色源生出来的创作想象,当她一个人在咖啡馆进行文学想象时,眼前浮现了一对对陷入情感折磨的情侣,不断地交错时空基点。
因此,这是一种文学想象的机制,而不是现实的逻辑,我们自然无法再按照现实的可能性来要求它。
只不过,洪尚秀这样做意义不大。
我们不是在他的电影中看到过太多相类似的处理,而且比《草叶集》有趣太多。
也不必指责《草叶集》的台词是多么幼稚,尤其是金敏喜扮演的角色,作为“傻白甜”或可爱单纯象征的齐刘海已经说明了一切。
洪尚秀只是根本人物性格创作台词,并非他真实的想法,从此点看是成功的。
整部电影于是成为对洪尚秀电影大型的模仿秀。
“模仿”不是致敬,不是抄袭,也不是原样复制,它是在能力有限的过程中进行低级摹绘,满是错误和问题、曲解和变异。
《草叶集》于是成为了洪尚秀对个人风格的一次模仿,一次偏移,一次失败的尝试。
它更像是哪位初出茅庐的青年学生亦步亦趋拍摄的作品,一部模仿洪尚秀却未得其精髓的失意之作。
这么说吧,即便洪导忽然降到一个电影爱好者的趣味和水准,本人也会毫不犹豫打四星以上。
洪氏电影结构精巧复杂,元气充沛,框架虽小却藏有大悲悯。
纵观当今这个流量时代,已绝少有哪位电影导演会像他这般,如此心无旁骛地注视当下、将目光聚焦于“饮食男女”。
这种“注视”和“聚焦”如此本能和专注,以至于把一般叙事规律和电影手段的含量压缩到极致,从而将“人”这个物种从环境中凸显出来。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比现代医学中的“靶向治疗”:在洪氏电影中,“人的存在”就是他所要瞄准的靶心——取其一点不及其余。
这种风格的形成既是天性使然,当然也有艺术倾向的成分,却也因此不期而遇地接承了自文艺复兴以降一脉相续的人文主义传统。
打量他们、爱他们、注视他们、剖解他们,只有、仅有、唯有——人的存在。
因怜爱而生蔑视,因蔑视而生苦楚,这是洪氏小宇宙中三颗永不熄灭的恒星。
以浪迹于小酒馆、小咖啡店的文化从业者为主角的洪氏作品,过往总讨论和观众共通的男女情事。
《草叶集》则在此基础上收得更窄,金敏喜饰演的作家每天坐在窗边偷听旁人对话,在这个看似陈词滥调的视角里速写了一幅意味不明的困境,而这次直面的更是“创作的困境”。
出场的角色里,除了似是而非的作家,还有专业的作家,演员、介于作家与演员之间的男人等等。
这些人的生活依然是非常洪常秀式的:终日烟酒不离手,总是苦闷、暧昧、吞吞吐吐,以及看上去永远不忙碌,有大片的空暇。
通常我们是怎么处理空暇的?
空暇在主流生活里几乎要被灭绝了,为了应付空暇,有万亿种内容碎片在抢夺人类的注意力。
我一直觉得洪常秀像“皇帝的新衣”故事里的小孩一样执着于真相,故意把人们日常里消解尴尬的手段都挪走,所谓被说烂了的“洪氏尴尬美学”,就是他的角色们总被摁在桌前喝点咖啡或小酒,没头没尾地尬聊,而尬聊的本质是丧失沟通能力。
现代人的日常沟通往往遭遇失败,互联网工具的陷阱大概难辞其咎,因为被提供了太多用于粉饰无所适从、欲言又止的表情包、玩笑话或任何变异了信息含义的网络语言,人其实都已经演化成思维懒散又神情淡漠的动物了。
人类沟通所有苍白而尴尬的原貌,在洪常秀直白、准确而非刻薄的语言里毫发毕现。
在构成一个故事的所有要素里,我觉得最难写的是对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对话经验越来越少了。
洪常秀是用写实的镜头语言和表演风格去赤手空拳地拍对话,这样显得现实之余有些魔幻。
留心的话会发现,他电影里的人都过着不怎么开电视、不怎么用手机的生活,也因此他的角色总被迫面面相觑。
也是基于这一点,我相信洪的作品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这些场景放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价值,因为它是文本本身,或者应该说洪直捣了最难的难题。
如果和人喝杯咖啡时手边没有手机,简直有点赤身裸体的意味,会有很多人对《草叶集》的洪氏自我重复感到失望,但我觉得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点,比起过往纯粹的赤身裸体,《草叶集》里赋予了主角金敏喜一道屏障,也就是一台 Macbook。
因为面前摆着这台机器,她被他者赋予了“作家”身份的猜想,又制造了独坐于咖啡店里的缘由,也成为她观察他人的洞窗,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多了一个维度的。
一直很忙的人,不如硬着头皮看看洪尚秀的电影。
他拍的都是些不忙碌的人,这些对话,像是时间松懈下来之后产生的褶皱,必然不是什么美的有趣的痕迹,但人类本来就是很无聊而迷茫的存在嘛,看完也就释然了。
从创作的角度我也觉得他是亲切的,看他的电影,就像和咖啡店里隔壁桌的同在写东西的陌生人无意间聊起天,当他分享了他的作品,无论多么草率抽象,当下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一)四年前看第一遍时,无甚感觉。
印象也模糊。
如今回看一遍。
颇有感慨。
洪常秀的电影,没有一部是粗制滥造的。
(二)豆瓣上有个人说,洪常秀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
而我宁愿一辈子只看洪常秀的电影。
这种感慨,我现在颇有几分赞同。
见识过“真”的东西后,再看一切“华丽”的东西,都觉得减损了味道。
(三)《草叶集》只有66分钟,是洪常秀又一部超短电影。
四年前我纳闷,这么短的电影也算电影吗?
我那时被传统电影建构洗脑,对洪常秀的东西还未能适应。
那时将截至《逃走的女人》为止的24部长片都看了一遍。
基本上,看热闹为主。
因为我抱定的念头是,我要通看一个拍了许多艺术闷片的导演的所有作品,为此我挑选了洪常秀。
我为什么挑选的他,而不是西方或日本某位导演(比如小津),我忘记了理由。
就这样,洪常秀进入我生命。
我承认,那时,我基本上没看明白他电影里的真正韵味。
只留下一些浅表印象。
关于他对男女情事的重复性痴迷与揭示。
他的电影,我印象中,在豆瓣上没有一部是评分达8分以上的。
平均分数连7.5分都不到。
像《草叶集》这种,更是只有6点几分。
所以,是一部下作,我会有这样的印象。
如今回看,并不是。
洪常秀的东西,没有下作。
他是一位考虑清楚了才拍片的人(奇怪的是,他又是一位边思考边拍片的人,一部电影启动时,他的思考还是模糊的,边拍边具体化,具体化的过程受拍片中诸多因素的影响。
他喜欢这样“生成”他的影片)。
他的片格局如此小,拍摄成本如此低,这样他可以完全控制它。
他可以做到一点:拍他想明白了的东西。
太多导演事实上并不能做到如此。
这其中不乏那些所谓的“大师”。
洪常秀能否称“大师”我不知道,但我能确定他是世界上最能按内心所想拍片的导演。
而他的想法是如此之丰富细腻。
(四)《草叶集》,洪常秀第22部长片。
拍于2018年。
这一年除此片外,他还拍了《江边旅馆》。
《草叶集》是沃尔特·惠特曼的诗集名。
这是他第二次以惠特曼诗名作电影名。
上一次是《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当时他说他不记得那首诗的内容了,只觉得这个标题好,与他电影契合,拿来做了电影名)。
“草叶集”喻示了普通众生。
无疑,洪常秀也认为,他的电影关注的是普通生命。
《草叶集》从电影喻意上看,是一部讲述他如何搞创作的电影。
电影主场景是一个巷子深处的小小咖啡馆。
这像是他电影的写照。
一个小小咖啡馆,具有自己独特韵味,藏在巷子深处。
当然,善用空间转换来划分结构的洪,在片中还穿插了一个副场景,附近的一家餐馆。
金敏喜扮演坐在咖啡馆靠窗位置拿着Macbook写作的人。
她像是“作者”。
咖啡馆里展示了三对人物各自的聊天场景。
一对年轻情侣为一位死去的朋友在争吵着。
那位朋友的死令女人负疚,指责男人如何活得心安。
这显然成为他们关系的障碍。
一个老人和一个中年妇女的聊天,老人是个剧团演员,年迈后与剧团经理不和,被扫地出门,他没有工作,没有钱,甚至没有住所。
他问中年妇女能否提供一个房间给他住,被拒绝了。
中年妇女虽是他的朋友,但想保持自己生活空间的独立。
咖啡馆外,一个电影编剧和他的从事写作的女性友人在聊天,透露出他的创作瓶颈,想邀请女人与他共同创作,女人说,写作是一个人的事。
三组画面,分别勾勒出人生三个阶段,青年,中年,老年三种人生处境。
无一例外,他们都遇到生命中的瓶颈和障碍。
都有过不去的坎。
尤其老年人,流离失所,最为悲摧。
老年人这个情境设定,直接成为洪的下一部作品《江边旅馆》主要设定(演员也是同一人)。
按顺序看他的片,能看出片与片之间建构的延伸。
这三组人物,都通过镜头运动与金敏喜建立起联系。
像是金敏喜在偷听他人聊天获得自己灵感,也像是,她以咖啡馆为场景虚构出一些人物角色与相关议题。
“偷听”,从生活里搜集素材,进行重新组合,予以结构化,正是洪常秀自己的创作方法。
(五)影片中还有第四对及第五对人物。
第四对人物的出场充满了洪式诡计。
先是坐在咖啡馆外的电影编剧注意到金敏喜了,走过来与她搭讪,夸她漂亮,问她写作的事,金敏喜谨慎作答。
编剧突然提出一个看起来很夸张的想法,说是自己刚刚想到的,问能否跟她一起生活10天,近距离观察她的生活,产生创作灵感。
这遭到她拒绝。
聊天氛围变得尴尬。
洪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搞艺术创作的人是如何撩妹的。
创作成为永恒的借口。
成为他们爬向女人心灵和身体的梯子。
金敏喜说自己有男朋友了,而且跟她一样,性格内向。
说着,气氛正尴尬时,窗外出现一个年轻男孩,来找她的。
她适时脱身。
看起来是她男朋友。
金敏喜随他在巷子里穿行,去了附近一家餐馆。
那里有个年轻女孩在等他们。
这时我们发现他并非她男朋友。
而是她弟弟。
弟弟带着女朋友与姐姐相见。
他们是片中第四对人物。
处在青春阶段,对爱情充满天真梦想,看不到生活艰难部分。
金敏喜以姐姐身份,对他们爱情的盲目泼了瓢冷水。
弟弟声称有结婚打算,金敏喜问,你真正了解眼前这个人吗,就要结婚?
气氛闹得很尴尬。
同时,餐馆内还有一对聊天的食客。
一位中年男子(只露出背影),正与一中年女子聊天。
女子的情人因不伦恋情败露选择了自杀。
聊天的男子指责女子,让品行这么正直的人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了生命。
这与前面咖啡馆里年轻女子指责男子对一位逝去的朋友负有道德责任,形成了对仗。
在餐馆里,补全了爱情另两种状态:年轻盲目的爱情,以及中年失控的感情。
前面咖啡馆中与编剧聊天的女性友人,说与一个朋友有约,要先离开一下(她答应还会回来与编剧一起吃饭)。
暗示出那是与她心爱之人的约会。
在餐馆里,她也出现了,但没见到她等的人。
她焦灼地在楼梯上上上下下走动。
有人说,这是对洪常秀关于创作焦虑的展示。
我倒觉得,这只是展示爱人失约导致的焦虑。
洪常秀本人,似乎没有为创作瓶颈焦虑过(在一次访谈中,他幽默地回答观众提问:“创作瓶颈焦虑?
哦,听说过。
”)餐馆这个副场景,作为穿插进来的一笔,似乎是为了调整结构,改变叙事语气,最终,随着金敏喜回到咖啡馆,影片进入下半程收尾阶段。
(六)在收尾阶段,我们发现,前半段的忧郁,所有人的人生障碍,似乎都得以排除了。
这或许意味着,金敏喜这位“作者”,创作理念在发生调整。
或者说,她与现实在达成某种妥协。
那对年轻情侣重又坐到一起,女子态度和缓下来,展示出对男子所处困难的共情与理解。
男子欣慰地笑了。
二人有了延续甜蜜关系的可能。
编剧的女性友人回来找他了,此时显示,他们与咖啡馆内部那一对——老人与中年妇女原本是认识的,四人坐到一起聊天。
得知老人没容身之所时,编剧说,那怎么行,我帮你想办法吧。
他提出让老人住他家书房。
老人说,那会影响你夫妻生活吧,不妥。
编剧情绪激动地说,你不能没有住处。
显然他也意识到这里面潜藏的矛盾,他焦虑地站起来,走出去抽烟。
女性友人随他一道出去。
他们两人手牵着手,在巷子里逛,此前因为不愿意共同创作而产生嫌隙的女性友人,与编剧之间展示出亲密性(联想到爱人未出现的焦灼,可理解为这里她接受了编剧)。
老人的住处落实问题虽无定论,但毕竟有人显示出关心和温暖。
编剧和女性友人回来后,编剧邀请金敏喜加入他们,金敏喜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她说她更喜欢坐在现在这个位置,倾听他们的聊天(声明创作者的独立立场)。
后来,几人轮番到咖啡馆外抽烟。
咖啡馆外巷子里,金敏喜的弟弟和女朋友,穿着租来的韩式传统服装,在彼此拍照,二人欢笑着,品尝着青春爱情的甜蜜和欢乐。
虽然未来也许在等着煎熬他们,但此刻,他们在享受生命本身,展示出青春的美好。
而咖啡馆内,金敏喜终于移步,加入了几个人聊天的桌子。
“作者”终于与“生活”达成了和解。
(七)一个咖啡馆,一条巷子,一个餐馆,几对人物,经过洪常秀一番排列组合,俨然成为人间剧场,人生各个阶段悲欢离合,在此上演。
展示方式是洪常秀一惯擅长的尬聊。
随着空间实现一次转换,人物命运似乎也发生戏剧性逆转,把令人欣慰的希望,许给了结尾。
洪常秀骨子里是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但有了爱情的他,着实又有所不同,还是愿意给万物以希望。
仿佛在说:珍惜当下吧。
(八)这是一间“存在主义的咖啡馆”。
始终没露面的咖啡馆老板,显然就是洪常秀本人。
一部小品式电影,将洪常秀的创作母题进行了一次梳理。
且随着自己年迈及这一年父亲的逝去,死亡越来越成为他母题中一个重要关注点。
这次创作盘点式的小品文,即便不了解洪常秀其人的话,也可从中品出滋味来:小格局大天地。
一个小时出头,一个咖啡馆,令人看尽一生悲欢。
(九)最后,是曲终人散后,咖啡馆几张空间静物照(本片为黑白影像。
静物照也为黑白摄影。
)。
一切人事都是短暂,易逝的。
空间则永恒。
仿佛提醒着人:得抓住这易逝生命,活得饱满鲜活,不辜负来世间这一遭。
241211
1.跟电视上不同 他的脾气似乎不太好他一定有他的苦衷 谁没有呢?
谁能明白他的感受?
谁又知道他们的感情关系?
只有死去的女人什么也不在乎她想知道那女人为何而死 才会纠缠他而他是害怕的深知自己内心 藏有可怕的真相那女人肯定是自杀应该就在不久前看电视的人看不见那演员黑暗的一面往后他要怎么活下去?
做出这样的事他还抬得起头过日子吗?
还能单纯地去爱一个人吗?
杀人的人若不为罪恶付出代价能得到解脱吗?
往后他要怎么活下去?
2.原来这个人也是演员太悲惨了生活就是这般折磨人你一次又一次地受挫没钱 无处可去 没有工作也许 也没有朋友?
他过去或许很努力在生活可是现在却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他说会付租金 但他可能付不出来他想要依赖她一个比他还年轻的女子能和漂亮的晚辈一起生活多好吃她做的食物她家附近还有山可以爬他肯定是这么想的太着急 所以才无所顾虑这老男人只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为什么你就找不到爱呢?
3.当人们聚在一块彼此的情感交融 相互鼓励生活就有了连结现在他们都不再孤单藏起来的烧酒为何看起来特别好喝?
我也好想偷喝一口什么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机会?
为什么他们这么要好呢?
那是真的吗?
如果是真的就太好了说到底 人都是感情的动物感情是很单纯直接的 很有力量很珍贵 很廉价 也充满魅力我现在就很需要它们4.看来他们要说的话很多真的很多你们知道 你们说的我都听见了吗?
你们不知道我耳朵很灵吧?
幸福是建筑在死去的人身上?
一边还要保持庄重真令人佩服是啊 生活还得继续 是该活在当下的真羡慕你们微不足道的东西你们总有一天也会死即使死亡那么靠近 你们也从不担心所以才能如此泰然自若不慌不忙 自得其乐
我的上上一个工作,时间自由度较高,因此经常独自泡在单位附近简餐和正餐都挺不错的咖啡馆。
笔记本开着,或做事或神游。
耳朵支棱着,随时捕捞感兴趣的声音,偶尔是背景音乐,多数是其他顾客的私语。
那会儿的状态,像极了《草叶集》的金敏喜。
区别仅在于,我颜值低,没人搭讪。
昂着严肃面孔的咖啡馆,隔绝了青葱,见过的最年轻的脸,已散发出职场气息。
笑着聊着蓦地落起泪来但不是情侣的,遇到过;听上去相交甚久但没有暧昧的中年“团伙”,遇到过;闺蜜约会的与商务社交的,遇到过……再热爱喧闹,坐进来也难免压低嗓子。
唧唧哝哝的话语,汇成温吞的似亲近实疏离的世情溪流。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惠特曼的《草叶集》,得名于上面这句诗。
洪尚秀的《草叶集》呢?
哪里有跳脱劳碌的空间,哪里有咖啡与酒,哪里的人心中就长着草。
走出去抽支烟,发现门旁花盆内种着的更像菜苗,不远处是穿着租来的韩服互拍的此刻甜腻的热恋男女。
先写结论; 我爱洪尚秀。
哈哈哈哈。
下面是过程: 妈呀,草叶集真的第一次看了大概十分钟看不下去,有金敏喜也看不下去。
后来一段时间里面都是主动跳过他。
今天金敏喜生日,想想就看完吧。
我这种其实对音乐不是很敏感的人,感觉已经被前面的古典音乐bgm给骚扰了。
看了一半已经两星预定好了,心里也是难受“之后”我可是看过4遍的人啊。。。
怎么这部这么难看。
看到中间一段喜气洋洋的配乐时第一次笑,李宥英演的角色在哭,配乐却是欢快的。
真的有点好笑,但是还是两星。
因为基本上剧情还是没看进去的。
事实上我是真的放弃了,边刷微博边听的状态了。
想想当初还嫌弃这部怎么只有66分钟呢。
现在可是66分钟都觉得长。
可是来到50分钟的4人餐桌,突然好搞笑啊。。。
那个味道就出来了。
来到56分钟,我居然入戏看进去并忍不住表白了。
现在看完之后,感觉后面的那些配乐很有趣非常的应景。
我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但是就是get到了它的幽默与讽刺。
四星我是不会给的,三星但还继续爱着这个老头的电影。
虽然我也说不清我怎么会喜欢, 蜜汁符合我的取向。。。。。
金小姐是作家,其他所有人都是她笔下的人物(她的弟弟和女友可能不熟),结尾(弟弟和女友穿韩服照相)是对此的暗示(虚构中的人物,作家想让他们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或作家就是通过对现实中遇到的事情进行转化、变形来写作的)大部分对话放生在咖啡馆,餐馆和酒馆,不论是什么馆,都共享了一个属性“室内”。
室内,即意味着人造,虚构,意味着小说之内,故事之内。
室外的戏有几段,一段是开头有笔下的人物走出室内来到阳光下看草叶,这时他们可能还是现实里的人物,还没被作者看到并装进/写进故事里,也可能是在暗示主题(下一段讲主题)。
另一段是弟弟来到咖啡馆外找金小姐,这是金小姐在咖啡馆里跟座演员作家男说话,可以看作她在和笔下的人物交谈,即构思创作和对白,台词。
还有一段就是结尾所有虚构的人物聚集在一起(除了仅出现一次的谈论教授跳楼喝酒的两男两女),并与作者对话,并来到室外与作者抽烟,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在剧作层面上)有很强的破坏性”。
草叶集这个名字,大概来源于开头和结尾看的咖啡馆外的草叶。
在几乎一切都是“室内”,人造,虚构,幽怨的电影里,草阳光下的草叶显得是那么真实那么有生机勃勃那么富有希望。
这大概是作者的期望吧。
金小姐演的(半个)作家是恨的,可能也够不着“恨”,而仅仅是“怨”的。
怨比恨更“小”更“低”,来自于对于人身上的动物性/兽性的反感(比如“男性都是奸诈的”,比如“又想享受肉体快乐又想逃脱死者的烙印”),而恨一般可能更“大”更“高”,来自对于人身上的神性的不接受(对有些人用神性和理念把凡人压死的痛恨),所以一般是“家仇国恨”。
要去对比老法官和金小姐的这个角色,还是完全不一样。
况且老法官恨不恨也是两说。
那句台词,“男性都是奸诈的”,联系韩国当下男女对立,有点嚼头对这样的影片完全看不出美或有趣来,唯一觉得有一点点意思的是试着去解构试着去分析其中结构和隐喻。
确实是会有话剧感。
有午后的迷惘的感觉。
如果电影真到了只能这样拍的那一天(对比隔壁现代绘画),那还是埋了吧。
問題在於現實邏輯不成立,情感邏輯成立。 難以讓人相信的故事,不會被感動。
🇩🇪线下观影。【75thBerlinale】
#Berlinale75 首映场将近一半的人睡着了。
拉到极致就是女性体验一把第一性快感,但实在是个加长版商业广告,对于两位女主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个人魅力展现机会,每一帧拿出来都能做形象照,其他的真的是不明所以。
2.4/10 #Berlinale75 如同那穿越雪山刺骨的寒风般空洞,充斥着无法使人沉心凝视的姿态和面孔,黑暗童话徒有空壳地把可幻视为模特台走秀与服化道展览场的主要部分掩盖住,从母亲尸体的冰冷到另一种爱情/伤痕的冰冷,通过乏味的物体进行幼稚的串联,母亲的项链珠或是冰雪女王衣服上的吊坠。穿越棱镜的光投射向虚无缥缈的远方,片场的野鸦似乎正是这部迷惑作品的写照:预设的危险,刻意人造的悬疑,故作玄虚的心理恐惧,但在底层文本的缺失中全部失效。令人尴尬地反复使用走廊景深/车内正反打/人物追踪镜头,一种调度上的枯竭。冰雪在这里都丧失了魅力,似乎只有冰面上起舞的黄衣女子还残存着这部电影的最后一口气,然而她依然痛摔在冰场上。完全不明所以且言之无物的糟糕之作。
坐在沙发那里我就嗅到一股女同味……没辜负我,不烂但古树节奏太长了
大半夜零下几度就看了个这……女主偷感很重(大概也因此不被迷惑)。当然南蒂罗尔山景和马良挺美的。
2.5 雪这样拍还蛮有意思,但叙事节奏有点迷,小女主有点接不上Marion的戏。总之Marion太美了
La Roue的对面
berlinale75# 内核空洞、看似严肃的表演和摄影风格除了让人感觉更加尴尬和虚无以外,还让人产生为什么要浪费这个钱来拍电影的想法。
#MIFF9 很meta的精神分析片,安排精致了三层文本:安徒生的原著—戏中戏60代铅黄风片场—权力关系诡谲的diva和暗中观察的孤女小配角。双女主的配置很难不联想到《穆赫兰道》的自我-本我的投射,只是这层关系讲得太浅了,想必也是很多人评价这部成为女老登电影的原因
慢节奏不是问题,问题是无论声画还是情节都太单薄了,最后让女主下头的竟然是这么个戏码,直白又无聊
要是再诡异很多就好了/见到了Marion来q&a, ifc center
0/5。又臭又长,亲的吓我一跳,歌迪亚这么想不开?接这个本子?
#75Berlinale Premiere前半段和逛景片的片段我是喜欢的。以关手电筒和放映机直射以及白屏画面来模拟影院的开关灯,并以此构建的入梦与出梦的场景是有达到模糊现实与梦境的效果。虽然也已经算是元电影的标配视听了。但最后的落点真的一言难尽,而人物落点悬浮就导致情感完全不具备说服力,Pua和反pua桥段就更显得僵硬至极。本来想说不那么“元”可能算得上是个优点,但细想了想,它可能连最基本的一个元电影叙事都写不好……
3.5.
蛮美的,看的这些里唯一一部让我觉得有片刻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电影。女孩儿演的也蛮好的,就是感觉差点劲儿,但是这种类型的电影差一点就差很多…
这个演员非常冷 坚持没睡是我最大的尊重
优雅阴森缓慢恐怖,没有退步就是进步的欧洲幽灵影像
有点为难我们晚上十点场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