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盲视》,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大钊看到后面才意识到很多画面是盲人妻子的“脑补”,现实里的丈夫和印象里的丈夫连外表都相去甚远,敏感的妻子一面假想丈夫对自己的背叛,一面把这种迷人的假象化为小说创作,虚实的交错感加深了观众对盲人妻子视角的代入,很妙的题材Michel_le幻想与现实交错,其实就是失明女主对整个环境的了解认知,将失去视力的无措,焦虑,压抑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几处转场很精彩,是女主不断认知想象的过程,似真似假折射入网很久之前看过,对其剧情记忆模糊,但对阳光照在女主身上、她的呼吸声、幻想的变换的记忆没有褪去,反而再次放大。
松野空松很少看到借助盲这个症状去展现想象力的混沌,常见的失控,情绪问题全被想象力给稀释掉了神盾局仔龙如梦似幻,同一人名在不同人身上的恍惚让你意识到这是失明女主的想象力,设计精巧。
#FIFF26#第5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第六十八期)大隐小众电影小组观影会
当我们不能向外观察时,才开始转向内心的审视。
这原来是一部心理片,通过虚实参半,如梦如幻的镜头语言刻画出女主的内心戏。
其实也可以书就说整部电影都是女主的内心戏,是自己和自己斗争与接纳的过程。
导演用一种印象派似的或动漫分镜似的技巧,通过快速闪现与切换场景营造环境的氛围,女主一边写自己的故事,一边演自己的故事,一边回忆渐渐消失的自己的过去,即出现了三个时空的交错,处处都有伏笔和溯源。
片中完全由女主创造的两个人物,一个丑陋、有性瘾、害羞、却内心善良,一个年轻、漂亮、有性吸引力、却丑态百出,他们都是女主内心的投射。
她怜悯焦虑害羞的男性角色,给了他善良的心肠,而嫉妒年轻讨丈夫喜欢的女性角色,给了她百出的状况。
导演把女性内心的细腻、敏感、不安、焦虑、恐惧、纠结、患得患失和胡思乱想都较为深刻的表现了出来,让人欲罢不能最后发现,去和自己内心的念头博弈,揣测他人的行为和意图,都是行不通的。
而接受自己的想法,并全然投入其中,也不失为一种解脱的方法
盲视,看完了。
爽完就删视频哈哈哈哈哈哈。
看挺花哈哈哈,我记得好像是黄阿丽讲过一个段子,当你年纪小开始看片,你的口味就会越来越重,越来越重,你想看到的画面也更污更变态,但是没关系,互联网永远跟得上你的需求。
后现代性的欲望与颓靡。
你乍一看会觉得这片尺度这么大,肯定比大佛普拉斯剥削,但其实肯定没有,因为它没有把女性客体化,也没有把男主角写成纯粹猥琐的屌丝,我觉得大佛普拉斯的导演未必没有作者自觉,但呈现的方式真的有待商榷。
作为一个戴眼镜的人,我总觉得摘下眼镜后听力会变差。
这片的剪辑真是灵性,无论是那个好几个女生背影构成的镜头,还是从咖啡馆到公交车的瞬间切换。
我尤其喜欢那个谈着喜剧剧本窗外突然动起来的镜头,一瞬间就像咖啡馆动了起来一样,我原以为只是两个场景直接通过正反打和一句话做了无缝衔接,但后面的剪辑更是魔幻。
太特么牛逼了,这个虚实的呈现,这种对盲人生活的想象真的是平时根本想不到注意不到的角度,那种错乱与不安全感。
整个形式可比推拿要牛逼啊。
看起来猎奇但恰恰是去猎奇化的。
我知道这个电影主要是因为盲视那个小说,虽然从故事上二者没有关系,但在一些概念上还是很有关联性的,这就是从盲视者的视角看世界啊。
“吓死我了,还以为是灯灭了,原来是瞎了。
”这里面这些人似乎更在乎722里的爆炸,但国内似乎更关注722里的枪击。
哦原来是女主写的小说,哇塞…这个文本…完完全全的影像魅力…音效做的也很好,金发女再张口就有键盘声了。
整个虚实设计相当有层次,四个人一环套一环,每个人的关系中都有魔幻的部分。
看到一小时去上了个厕所,感觉自己瞎了一样,明明看得见,却像是看不见。
这短发男幻视维伦纽瓦哈哈哈哈哈哈哈。
(又幻视拉斯冯。
)嗯?
这男的和女的都叫英格丽?
剧场里超强的戏力。
本来是没有对这片有任何想看的,因为知道它和我看的小说不是一回事,但最近看模仿,查盲视时看到这片,意外发现换海报了,点进去一看,居然是个裸女,完全和我想的不一样(因为之前那版黑色海报看着像底特律,完全没想到是和性有关的电影),友邻评分还很高,于是找来看,真是很惊喜,剪辑手法相当牛逼,翻友邻短评,胤祥居然是意外看到这片,他写“有时意外捡到宝的感觉真好”,同感。
6分。
最后结尾有点软。
“盲”切断了很多符号能指与所指具象的关系,但又给了她一个更“本实”的主观世界,在一片吵杂与漆黑之中,“我”方能突显,也唯有“我”存在。
从我出发,再回到我。
正常人可以看清一切但永远看不到我,只能借助镜像来猜测,盲人恰恰相反。
对于英格丽来说真实与虚假是模糊,也是因为她只能观察到自己的图像——当一个人一旦感受到他在关注自己的图像,他便会产生一种所谓的宗教体验——这也是平常人也很容易便接近的一种体验——“我”正在被悄无声息的注视。
但更多的困惑仍是在于视觉缺失所造成的符号缺失。
《推拿》里沙复明和都红都面临过同样的困惑,沙复明或许理解美的意义,却无法理解什么才叫做“漂亮”。
他只能通过触摸。
而都红的困惑在于,漂亮这个符号对于自己毫无意义。
周云蓬在一次采访时表达过类似的困惑。
他可以通过知识和经验建立对很多成语的所指意义的理解,但却无法感知到字面本身的能指符号。
他无法将兔子这个符号与其所能指的具象连接起来。
但切断之后是更实在的世界。
另外两部关于盲人的电影:马基迪:《天堂的颜色》甘地:《忒修斯的船》前者一贯克制温情。
后者是冲突。
当然还有那部梅特林克的《群盲》
在《大圣娶妻》里,白晶晶和紫霞仙子分别缩小了钻进至尊宝的身体里去问他的真心所在,从前只觉得神奇,却没想到这位挪威的导演真的在现实中掌握了窥视人心的法术,难怪人们会在看到别人的真心时流泪,太多难以言状的情绪就像火山爆发一般袭击你个措手不及,你的呼吸、触觉、思维无不被这庞大而浓重的内心世界所感染,而它绝不像人们常常表现出来的那般轻松,沉重的连流泪都似乎变成了轻视。
有关盲人题材的电影,比较正统的只记得起《导盲犬小Q》,失明老人带着上了年纪和身体残疾双重加料下的固执在狗狗的帮助下慢慢与之建立起信任和友谊的故事,其他的就如《盲女72小时》之类的惊悚片。
基本上都是在激起正常人比较之下的优越而产生的同情和励志感,那些都是作为一种温情故事刺激一下平常人日渐麻木的心灵。
而这部《盲视》却不然,导演仿佛在观众面前剥一颗洋葱,两个人面对面因为感受到了相同的悲哀而心酸,直到最后一层薄皮被剥下,手心里空空如也,他才双手一张耸耸肩告诉你,生活就是如此。
我相信导演在拍摄本片前一定做了大量的功课,所以才让影片的每一个细节有血有肉填满了活生生的心灵之殇。
在盲女刚从微波炉里拿出食物却不小心磕到了腿以致打翻食物时,她俯身久久的捂住了腿,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似乎她不只是被夺去了双眼连声带也一并被夺走;她久久地维持着一个姿势坐在窗边,对于观众仅仅是几秒的时间,便匆匆与落日说了再见,再也不见;她想象着丈夫悄悄的关注着她,小心翼翼的挪动着双脚双手不被她发现,直到最后确定性的动作破碎了所有的幻象,理性的浪潮随着那一拍也拍醒了在沙滩边游戏的她,忍不住自己都自嘲地笑了。
我们看见的不再是穿错的衣服,听到的不再是应景应时应心的配乐,是一名盲人的全世界。
新颖的拍摄方式和绝强无违和的梦幻剪辑让影片呈现出嗑了药的梦游感,原来心理状态可以不用任何超现实或抽象的手法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过度的寂静和放大的声音是盲人世界敏感的信息来源,触碰不到的天花板更充分表现出了触觉上的危机焦虑。
我很喜欢在夜晚闭着眼睛压马路,有时甚至会被路过脚边的一片落叶吓到,即便明知是宽阔的场所,也很明显的感觉是身处狭窄的石室,所以不得不为全片的布局和细节拍案叫绝。
啼笑皆非的喜感也是哭笑不得的偏执之痛,只有闭上眼睛的人懂。
恰到好处的高潮将盲女所有压抑的情绪爆发了出来,孤独、恐惧、固执、骄傲、坚强、渴望等等情绪因为一个负担过重的愿望变成了杀伤性极大的武器,甚至将她的家毁灭成了自己经历过的被破坏过的城市废墟。
那座城市曾经因为一个人的恨而团结起了所有人的爱,而她的内心之城因为自己的偏执加速了腐蚀的痕迹而霉迹斑斑破烂不堪。
在她的城中住着一名离异女人,一名单身汉,一个小孩,和他的丈夫,因为她偏执地拒绝救赎而让所有人的爱伤痕累累。
这是全片最伤感也是最触目惊心的情节,一直以来伪装着坚强的盲女彻底败给了崩溃的情绪。
毫无疑问,盲女城中住着的每个人(除了她丈夫)都是她自己的象征和心理状态写照。
离异女人是她对未来的恐惧,单身汉是她渴望的守护神,小孩是她精神的依托,而这三个人的共同点便是孤独,如溺水之人渴望救生稻草意志那般顽强的孤独,带着排山倒海的毁灭性力量将每个人逐个击垮。
因为盲女无法看见自己,甚至在长久对外界事物的想象练习中反而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模样,所以在她的想象中不论是离异女人还是单身汉都是其貌不扬甚至身材走形的,自卑心理可见一斑。
小孩是女主设置最为特殊的一个角色,盲女害怕像离异女人那样陷入对生活彻底失去激情与世界断线的状态,而孩子成为了她活下去的全部信念。
不论在盲女的生活还是故事中,孩子都肩负着拯救的重要使命,所以从离异女人一出场便有了孩子。
而盲女本身的残疾注定了她无法照料孩子,所以孩子一出场便已经是长大了的状态,且男女性别不定,不提缘由的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小男孩,后来随着盲女内心欲望的逐渐明朗而变成了女孩,性别的变化也是注释着盲女心灵真正的强大。
离异女人虽然身体健康,却陷入“被”与世隔绝的状态,没有朋友、没有工作、没有爱人、没有爱好,仅仅是一个能维持最低生活本能的女人,就像盲女的生活状态以及她认定的未来——被抛弃。
于是她迫不及待的没等丈夫动手,就先选择了自我放逐。
她爱着丈夫却不可避免的与之身体和心灵渐行渐远,带着日益严重的怀疑和妄想猜忌着、甚至是盼望着丈夫的出轨,另一方面却又希望自己能与丈夫重燃旧情,依靠着过去的回忆也好、依靠着失明后给生活带来的新鲜感也好(用测色机测量丈夫屁股的颜色),总之可以让丈夫重新关注自己。
只是偷情失败了,似乎是恶搞了丈夫,却也提醒着她性生活的无趣。
单身汉默默的暗恋着离异女人,就像盲女期待着丈夫总在自己未发觉的时候关注着自己那样,他们会因为音乐上共同的品味而惊喜。
单身汉的所有行为都寄托了盲女对丈夫的期待,几乎是绝望的哄骗着理智入睡。
欲望苏醒了,黑暗苏醒了,在洁白的屋子里布满污物、让那颗金子般的心完全受性癖所控、让每一个动作都带着调情的喜悦、让所有肮脏的秘密大白于天下。
她(他)需要真切的抚摸,需要切实的陪伴,需要有温度的身体日以继夜的缠绵,需要令人脸红心跳的情话响在耳边,需要疼痛的甜蜜的空虚的持续的自慰,需要身体在一个接一个的高潮下眩晕疯狂,需要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每一个疯狂欲望。
长久以来她固执的认为这所自己从来不认识的家可以是一座坚固的城堡,当发现自己怀孕和丈夫的第一次失控的残酷事实后,盲女终于开始正视自己颓废的生活。
戏里戏外的她经受了双重想象上的打击,过于沉重的恐惧让她所有的脆弱彻底曝光之后,反而激起了她对生的渴望。
长久以来的自闭和低谷几乎都是自己“作”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不确定让她沉浸在妄想中无法自拔,所以与丈夫也渐行渐远。
在将验孕棒放在厕所醒目位置时,她也将创作中的暗黑故事抛弃了,无论结果如何,都要不惜一切代价的回到现实生活中。
《可能》可能。
可能的形成。
可能的事物仅仅是一种物理侵蚀,它灼伤每一种美学或卡力斯惕克(感性学)。
—— 马赛尔 杜尚以下内容均为胡诌:首先,电影讲述的既不是欲望也不是爱情,是一个盲女的内心斗争。
电影是盲女为观众讲述的故事,故事是内心斗争的舞台。
但是故事是不连贯的,盲女在讲述的过程中在不断改变故事,舞台也不断变化。
讲述的方法不是语言,而是直接的内心活动,盲女把观众带入自己的意识中,所以经常出现没有现实中逻辑性的情节。
盲女为什么需要这个故事?
影片在盲女的自慰中结束之前,盲女始终是自卑的,自卑在影片中最直观的表现在于,她无法满足丈夫(由于自卑她甚至不愿尝试),自己也得不到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对丈夫的猜忌,猜忌创造了Elin。
盲女的欲望在现实中一直受到压抑,欲望是各方面的,还包括被关注被保护的欲望,她需要发泄,媒介是Elin和Einar,但是光有媒介还不够,为了发挥媒介的作用,她需要一个故事。
这是个什么故事?
首先看看Elin和Einar这俩人。
Elin最初是盲女不安和猜忌的产物,她得到了盲女得不到的东西,其中有盲女所需要的关注、保护和丈夫,或者说盲女的一切欲望,因此盲女羡慕嫉妒恨,希望在Elin身上上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然后扩大这个悲剧。
Einar则代表盲女内心深处压抑着的另外一种人格,可以说是她的本我,但是这个本我因为长期的压抑而扭曲,他长得丑,有性癖,还有焦虑症,盲女厌恶她的本我。
故事本身简单,Elin成为了盲女和丈夫之间的第三者,Elin变盲,Elin怀孕,Elin受到侮辱,在这期间,Einar一直是暗恋Elin的,或者说把Elin当作意淫对象。
故事在Elin变盲开始才真正由盲女主导,因为猜忌往往是不受主观控制的。
之后的Elin怀孕,Elin遭受侮辱都是盲女发泄的需要,然而盲女知道这只不过是自己编造的故事,Elin受辱后故事的作用也差不多完成了,此时盲女幻想中的丈夫说出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她这么悲惨?
”,这是盲女对自己的和解和反思,此时丈夫代表了盲女的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Einar也在场,他是突兀的出现的,丈夫说“为什么不让Elin和Einar在一起?
”,然后盲女冷笑,对Elnar投去鄙夷的目光,还说“没人能和有焦虑症的人一起生活。
”这是盲女自卑的另一处体现,而且反应了自卑的部分原因,言下之意是没人能和盲人一起生活,之所以Einar有焦虑症而不是别的什么病,是因为盲女认为此时的自己由于看不到任何东西而导致的不安和猜忌,胡思乱想,和焦虑症相似,也就是说之所以丈夫不能和盲女一起生活,不是因为盲女盲而是因为盲女有“焦虑症”。
现在盲女的所有性格特点我们都可以看出来了,她不仅自卑,还自我厌恶,没有自信也不相信其他人。
在电影的最后她相信了丈夫,但那是出于理智,她仍然不相信自己,她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他能多些幽默感。
”为什么丈夫需要幽默感?
因为他需要以此来包容她日后仍然可能出现的臆想。
在故事的最后,失明的Elin挺着大肚子向Einar挥手,对女儿说“他虽然丑但是个好人,还常常帮助我。
”(不是原话,大体意思),这标志着盲女与内心深处被厌恶的自己的和解,盲女开始坦诚的接受自己。
这个故事看似是欲望的发泄,其实是对自卑的排解,是盲女与自己的战争,欲望不过是导火索,战争的结果是和解。
如果我们整体的审视这个故事,会发现虽然故事的讲述者是盲女,但整个故事不是一直处在盲女的主观控制之下。
盲女能够认识的“现实”很多是不确定的,她需要自己想象和回忆,比方说她把天花板想象的很高,但是这对于她来说是真实的,不以她的意志为转移。
电影在三个空间中不停转换:盲女臆造的空间,盲女意识中的现实空间,真正的现实空间。
不过真正的现实空间所占的比例很小。
盲女的意识和现实混合,创造出了既非臆造也非现实的空间,这个故事是意识和现实相互侵蚀以后的产物。
这个电影表达了什么?
1.关爱盲人。
2.关爱焦虑症患者。
3.包容他人,尤其是包容弱者,尤其是包容需要你的弱者。
4.1+2+3=幽默感(这当然是电影要表达的内容之一而不是总结)。
但是除了幽默感,这个电影真正要表达的是:5.关爱自己,接受自己。
胡诌完毕。
《奥斯陆,8月31日》的编剧之一埃斯基尔•沃格特(Eskil Vogt),以编剧身份跟:约阿希姆•提尔(Joachim Trier)已经合作过两次,明年两人还有一部英文片《比炮弹更响Louder Than Bombs》即将面世。
在此之前,今年埃斯基尔•沃格特独立导演的首部长片作品《盲视》,以“今敏式的风格,阿特伍德式文本”黑马跃出,横扫了欧美不少电影节,获奖如挪威国度影展雅曼达奖(Amanda Awards, Norway )的最佳导演、演员、剪辑和音乐;柏林电影节的欧洲电影标签奖(Label Europa Cinemas);圣丹斯电影节和雅典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哥本哈根电影节(CPH:PIX)的年度新人奖,以及伊斯坦布尔电影节的金郁金香等。
除了十个奖项,提名更有五项之多。
女主Ingrid失去视力之后就久待家中,开始靠一种纯幻想来构建生活。
比如,想象她的丈夫Morten回到家中,坐在角落,偷偷观看她的生活。
比如Morten和偶遇的朋友Einar在咖啡馆闲聊。
幻想自己拄着拐杖上街,步步维艰。
想象中丈夫看网络色情片,和一个单亲母亲Elin成为网友后约会。
突然之间,Elin也盲了,意外怀孕她穿着窄小敞露的可笑衣服,去一个聚会上找Morten,而Morten正在小屋子里群P,被人嘲笑的Elin,又突然和自己高度合体,与丈夫当面对峙。
本片最革命性的元素,就是电影语言的彻底“想象性自由”。
相较于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给予摄影机的自在,此片堪称更进一步的“电影大脑”。
既定的框架逐一被打破,幻想和现实在一种跳接中非常冷静的切换。
观众也分不清到底某一段是女主的脑内的自动编排,还是现实。
当然,这种“真亦是假、假亦真”让一切都无需讨论了,出色之处恰在环环相扣的虚构中的虚构。
知道不是真的,而一切又以纯真实的方式呈现——全片都在这根晃荡的平衡木上精彩的摇曳。
“盲”的设计是为了表现一种孤独和不安全感的极致,身体的限定,而思维又是极端发散的。
女主感知骤然敏锐(影片声画镜语完美的体现了这点),她的脑补功能相当之强大,脑内的世界堪比matrix——场景,人物,对话都在慢条不紊的变幻、进行着。
思维如普鲁斯特般行云流水,不受阻碍。
镜头不带感情的平移在街头巷尾,咖啡馆,电影院,电车和室内。
她似曾相识的旁白和不靠谱叙事,女性的身体,色情展示,以及冷调的配乐,交织成一种如冰水以下的失联生活。
用镜头完全坦诚了内心深处的不安全和恐惧,完美的“感觉派”体验。
可以设想,这种意识流的小众情节如果变成拉大叙事张力的剧情片,其力度将会如何振聋发聩。
完
1普鲁斯特曾经说过,通过看女人的胴体来理解欲望,就像小孩通过拆解钟表来理解时间。
但是,如果只是没有可供理解的欲望呢?
如果没有寄托前行,在任何人眼里,你都将只是个瘾君子,是个Loser。
你自己也只好认为自己是那样子。
这大抵是埃斯基尔·沃格特(Eskil Vogt)上一部参与编剧作品所要讲的道理。
这部作品名例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最后一年十佳片单的作品,名为《奥斯陆,8月31日》(Oslo, 31. august,2011),导演约阿希姆·提尔(Joachim Trier)。
阿希姆·提尔的上一部作品,也就是处女作《重奏》(Reprise,2006),是沃格特与提尔初次的长片合作,在更早以前,大约在此五年前,他们还在提尔的最初两个执导短片中进行了合作。
《重奏》讲的是两个不同年轻作家的境域,反应到现实中,提尔和沃格特的创作或许还进行了自我代入。
当然,这只是种猜测。
这对挪威电影人搭档的下一部合作作品,将是(第)一部英文片,《比炸弹更响》(Louder Than Bombs),提尔和沃格特共同编剧,在纽约史坦顿岛拍摄,这是约阿希姆·提尔执导的第三部长片。
“通过看女人的胴体来理解欲望,就像小孩通过拆解钟表来理解时间”,就像这句《奥斯陆,8月31日》中的引用,《盲视》中失去视觉的女人又将通过何种途径去了解人的表情(情绪)?
在色调明亮鲜活的绝望中寻找希望,《奥斯陆,8月31日》延续了提尔处女作《重奏》的风格,现在,我们看到的沃格特自编自导的处女作《盲视》,似乎也是这样,当然,就电影的主角本身来说(盲女作家或盲女作家养成……包括跟提尔合作的那两部电影,主角都是类似陷入困境的作家角色),是不可能看见色调的,因此,影片中的色调都将是视觉化的虚构。
2《盲视》利用旁白来引导递进剧情,这点跟《重奏》中的感觉如出一辙。
总体来说,旁白是一种混淆视听,是为了让不可靠叙事以不令人察觉的方式融入。
而不同于《重奏》中的旁白,《盲视》的旁白又来自主角(盲人)这个不可靠叙述者之口,这就更加暗示了不可靠叙事成份。
这种第一人称的旁白,有点像最近《黄金时代》中不同的第三方在镜头中的旁白对剧情递进所作的影响,也就是说,这样的旁白或多或少是带有迷惑性的,至少是主观的。
但这样不确定性的旁白却能为戏剧本身带来一种接近舞台剧质感的提升。
但片中的不可靠叙事并不完全都是旁白,旁白只是一种引导机制,待到不可靠叙事的部分自行生长的时候,影片中就以一种空间异动来暗示,就像咖啡馆/公车的五分钟(2732min)、以及紧接着的中断插曲的转场(转至盲女作家敲键盘暗示虚构性)——这种空间异动,通常也表现在剪辑中不同场所的切换对接,但更显著的特征还是一种视觉化奇观的展示——这样的表现手法到后面的五分钟高潮(7580min)迎来了眨眼般的效应:在你眨眼之间,是否存在前后两个不同世界?
影片就将这样的效果很自然地表达出来了,将依据不可靠叙事所牵引出来的平行世界交融在了一起……这么说来,人眼本就是剪辑利器,最原始的剪辑设备,不是吗。
另一方面,除了旁白和恰到好处的配乐之外,影片还有大量的声乐留白,这样的留白出现在现实中也出现在虚构中,甚至说出现在旁白中(如果我们忽略掉它的声音属性,将它以文字想象的话)。
这种留白就像是影片结束之后出现的黑幕白字,是一种深淀,是对飘逸形式感的稳固,同时是纪录片模式的,是予以现实感的提醒。
除了配乐和留白的感觉相去甚远之外,不可靠叙事,还有特别是将倾向于心理活动的幻觉、幻想、以及虚构视觉化的手段,另外如对场所、及窗户、玻璃等的意象(包括像咖啡馆/公车五分钟那样的场所对心理状态的暗示,还有像48分那段脱光了贴着窗户镜头远去这段及其后这段相应的极具暗示性的电影院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的电影《面具》片段),都会让人不禁想起今 敏。
会让你联想,如果今 敏拍写实电影的话,大概就是这样的效果。
这比之前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黑天鹅》(Black Swan,2010)——典型的今 敏式心理活动视觉化的表现手法的模仿(关于今 敏式的视觉化的心理表现手法的论述可参见横田正夫的《今 敏监督动画作品中的视觉化的心理表现手法》http://read.douban.com/ebook/1332495/)——更加贴近今 敏的感觉,只不过前者惯用的不可靠叙述者是作家,而后者是偶像明星,前者给人的感觉清冷,而后者火热。
在今 敏处女作《未麻的部屋》(Perfect Blue)中,虽然影片的层次着实会让人一不小心就犯迷糊,但是通过解读影片的影像剪辑还是可以大致分清这三方面:真实线,其次就是乱入的各方对未麻的从未发生过的想象部分(特别是狂热粉、同时包括未麻本人),最后就是以想象形式在现实上演的部分(倾向于一种表达形式,可以理想为梦想与现实的交汇);如果加上剧中剧,那就是又一重更深的虚拟现实了。
就结构上,《盲视》的情况也有似于此。
3由圣丹斯协会(Sundance Institute)主办的2014圣丹斯电影节(2014 Sundance Film Festival)于2014年1月16日至26日在美国犹他州的帕克城、盐湖城、奥格登以及圣丹斯等多地举行。
电影节将世界电影竞赛单元(World Cinema Dramatic Competition)(圣丹斯独立电影节第一次增设“世界电影竞赛”单元是2005年的第21届)的最佳编剧颁给了《盲视》,算是一种肯定,也希望这不是写而优则导的埃斯基尔·沃格特的唯一绝唱。
“。。。
就像那个可怜的法国男人 写了厚厚的一本回忆录只为找回他当年做时尚编辑时的风光。。。
”她说的这部片子倒也看过——《蝴蝶与潜水钟》——记得大意就是“虽然我的身体如束缚在潜水钟,但我的思想仍与蝴蝶一般翩翩起舞”。
而当这个不幸的挪威女子视神经会逐渐萎缩,她心里盘算着“但我可以让衰退过程放缓。。。
如果我每天做想像练习 我就可以保持这个能力。
”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特别是当这个盲了的女人还怀孕着的时候。
她开始不能自控的臆想,分身几个角色,当终于意识到还有阳光照在自己脸上的时候,用一个自以为幽默的自慰动作戛然而止。。。
或者说。。。
更是不可自拔。
男人会“时不时地会从网上下载很多黄色视频,打开一部自慰一次 再看一部,如此循环,然后他会厌恶这样的自己,把那些视频删得干干净净但过不多久他又开始下载、自慰,周而复始。
”。。。
女人真的会想得到?
房间的布置就像宜家的陈列室似的,挪威人日常家居都这么整齐简洁干净?
画面清爽,音乐淡雅,然而整部片子都充斥大量裸体甚至是阴道、阴茎特写,毫无顾忌的穿插A片动作片段,欧洲人果然是开放的多,但也没有感觉到太过淫秽。
L'ambiguïté entre la réalité et la fiction, entre ce qui est visible et invisible. On cherche pas l'histoire, mais le sentiment et la sensation du corps.
心理历程很细致 作为一个正常人到盲人 产生的种种怀疑 欲望 胡思乱想……节奏比较慢 很意识流 故事性一般
很多人都知道盲了之后听觉和嗅觉会变得异常灵敏,嗯,但是你们小瞧了幻想空间和性感官。
Av镜头让我受惊了。
真是服了北欧影人了,一部关于盲人徘徊在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电影而已,就不能从头捋顺了好好讲这个故事嘛?非得通过频繁的快速剪辑与大段大段的幻想现实交叉把人绕晕了来表现么?导演你不装逼我们还是好朋友~
没有安全感的幻想堆积而成的巨大黑洞将自身吞噬,五感之一的出离与回归。
最大贡献是剪辑,形式上甚至有些突兀生硬,但能如此流畅地将现实和虚拟对接,且并无牵强感,实属难得,至少探索到了拍摄意识流动行之有效的途径;整体结构也较出彩,从女主叙述逐渐扩升为全知,从后窗式情景推拉到另一层面的叙事,直至所有层面的人物发生交集;又一部脑洞片。
这才叫电影啊!!
用将想象部分具化的形式来表现盲人的纤弱心理,随着女主角心境的变迁,在虚拟世界中的人物命运也会转变,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派对那场戏,女主角的自我投射可见一斑。值得称赞还有片子的剪辑,虚实不断交错,令人拍手称赞。
什么乱七八糟
电影,是最进接近意识的表现形式。本片太厉害了,不仅是模糊了现实与虚构,恐惧与期待,可视与盲视的界限,甚至还加入了一些元叙事的内容,太厉害了!编剧和剪辑神了!旧的世界一去不返,这是电影可以抵达的新的彼岸。
乱
结尾让人有点小暴走。反正其他没懂。女主的眉毛感觉很瘆人。
幻想部分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好像有这么一句话:女人的想象力在看不见的地方能发挥到极致。而“安全感”的缺失在荷尔蒙的激发下恣意泛滥。party一段虚实交错真的很今敏。两个男人对谈一会儿在咖啡馆一会儿在公交车上,我以为自己眼花了。
让人想起香水中的嗅觉,对视觉感官的放大
4 太屌了!拍成这样太屌了。中间有部分太闷,但整体来说第一次看到这么完整这么具有冲击力的想像力重现。场景转换很自然太特别了。那种想要爱的恐惧害怕和强烈的向往,非常直接的投射和映照在我心上,好棒。
太深奥!
有不少涩涩画面也拯救不了平庸。
women in the house
一猜就是那种自编自导的,脑洞玩的太棒了。层层叠叠真真假假,从来没有如此明了过一个盲人,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只要一点儿幽默感,一切都会好起来。
前半段感觉非常好,后半段实在有些令人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