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爱情》,毫无悬念地走着美国爱情喜剧的路线,好在剧情浪漫但不狗血,现实却不残忍。
爱情诞生在一夜情之后。
贾斯汀在遇见德鲁之前是个标准的“爱无能”,喜欢一个人,但却不能够全意付出。
而德鲁却是拖着在爱情征途中伤痕累累的身心遇见了贾斯汀。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同样抱着游戏人间的态度,却在转瞬之间,遇到了那个对的人,遭遇了爱情。
在结束了纽约六周的实习生活之后,德鲁不得不回到旧金山。
问题开始出现,天各一方的两个人仅仅依靠电话、视频以及极少的见面才能够维系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缝,变得艰辛。
现实的困境、内心的寂寞、对彼此的猜忌……就像一枚枚“定时炸弹”步在他们必经的路途,让这段看似完满的感情变得那么不堪一击。
现实却远远不止这些。
面对爱情和现实,或者说爱情与事业,有几个能当机立断地抉择,除非爱的还不够。
拿给我来选,五年前,或许我会选爱情,可以奋不顾身地爱一个人,比拥有全世界都重要。
现在我却不敢选了,爱情可遇不可求,遇见了便学着善待,错过了也祝福对方,事业是机遇与勤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积累起来。
面对艰难的现实,当德鲁决定再次孤注一掷,放弃来之不易同时也是自己渴求的报社记者工作,回纽约做一个服务生,贾斯汀却在欣喜之后迟疑了。
这个曾经为爱放弃一切却遭遇重创的女子将再次踏上同样一条不归路,贾斯汀害怕了,他怕自己不能够承受这份一方做出巨大牺牲的不平等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渐渐地明白,爱情不单单是两情相悦,浪漫与激情之后的爱情终要回归平淡的生活,到了那个时候,又将如何延长这段感情的生命线?
看到这里,想起了一些曾经海誓山盟最后因为天各一方而渐渐疏淡直至分开的情人,不是不爱,不是不够坚持,不是自私,只是“你”不在“我”身边……“我”的喜怒哀乐没有“你”的及时分享,“你”的爱意表达隔了千山万水,到了“我”这里,只是挂上电话落寞地一声“再见”。
爱情的世界,如果曾经都彼此交付过真心,又该苛责谁呢?
回到电影本身,喜剧的结局也就该是百转千回之后,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感情静静地封存在那里,心里面还是住着那个人,再次交集的时候,彼此相拥,心意就写在脸上。
电影落幕,现实中的爱恨纠葛已然还在,能够在一起的,且行且珍惜,真的没有办法在一起,彼此祝福就好。
这是一个简单love story。
太简单,以至于男女主角第一次正式dating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导演将怎样安排剧情以吸引观众。
他们相遇,相识,相爱。
没有预谋,没有精心设计的搭讪,没有一见钟情的火花四溅,没有纠结的互相试探,甚至没有罗曼蒂克的表白……好像鸟儿生来就会飞翔,鱼儿生来就会游泳,他们生来就如此合拍。
最初的match,只是喜欢同一个游戏,只是喜欢同类的电影,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一切都发生的那么那么的自然。
两个人在一起,四处游玩,享受二人世界,和任何的恋人一般。
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恋情,却如此的自然,如此的让人心情愉悦,如此的真实。
不止一次听人说起,爱情是件奢侈品。
能有多奢侈呢?
用钱衡量的奢侈还是用时间衡量的奢侈?
我们都太忙,工作、加班、照顾家人和朋友。
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工作、买房……对于les,还要考虑怎么面对父母,是找gay结婚还是出柜……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不断上涨的物价,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浮躁,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开始回避内心深处的声音。
再看看电影里的人吧。
这不是一部纪录片,可是它也反映了现实的问题。
30岁还是实习生的女人,经济危机下的裁员……现实让他们分开。
他们分居两地,甚至还有时差;圣诞节想要见面,结果机票太贵。
他们可以选择结束这段恋情,可是他们没有,因为心里不想分开。
简单的对话,两人决定即使在不同的城市,也要继续相爱;他们相信有一天他们会住在一个城市,虽然没有想到办法。
热恋中的人分居两地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让人惊讶的是,他们没有海誓山盟,没有建立相互信任的规则,没有例行公事的汇报每天和什么人见面,聊过些什么。
两个人在不同的地方,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当然,寂寞会有的,诱惑也是会有的。
值得幸庆的是,两人都没有出轨的行为。
我猜测大概是因为心里真的爱着一个人的时候,心里真的装着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再想其他的了。
导演没有描述诱惑来临的时候,内心是否纠结道德责任。
正如之前所说,两人没有promise。
说点题外话,所谓的promise,我的理解是,表面上看是自己对别人的承诺和责任,实质是双方的约束。
当A对B promise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假定A是一个正着的人,这个promise会变成A的一种责任和压力。
尽管A没有要求B,可是B也会有对等的责任或者压力。
无论A是否会正式提出,无论B是否会意识到,这样的责任和压力是存在的。
回到电影里,故事里的主角,没有说I promise you,也没有说I trust you,只是互相爱着对方,思念着对方,努力的在对方所在的城市找工作。
女主角身边确实有个不错的backup,可是她没有爱上他。
和道德责任什么的没关,只是因为没有爱上他。
女主角没有过多的内心戏,也没有过多的和男朋友解释;男主角也没有在遥远的另一个城市胡思乱想,怀疑女朋友是否衷心。
试想如果真的有什么,胡思乱想,吵吵闹闹又有什么用呢?
男主角爱她,这种爱不是用猜疑来诠释的。
简单 、真实、自然——回想电影的这些情节的时候,我脑海中出现了这三个词。
终于,男主角提出分手,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女主角为了他放弃难得的工作机会。
很痛的决定,他流下了眼泪。
女主角也很痛吧,尽管没有演她如何流泪,如何消沉,如何萎靡不振。
她只是继续着她的生活。
两个人不再互相联络,好像两个并行的汽车到了分叉路口,然后各自驶向不同的方向。
不管是否乐意接受,事实就是这样。
对于女主角来说,她没办法在纽约找合适的工作。
她只好接受旧金山的工作。
男朋友提出分手,她理解,也赞同,毕竟长期分居两地已经把她折磨的够呛。
对于女主角来说,他没办法在旧金山找到工作,他不愿意看到到他爱的人为了自己牺牲掉很好的工作,他提出分手。
这样的分手,现实生活中很常见。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终止,一段美好的恋情,就此成为了回忆。
电影里,男主角的分手,是暂停,而不是终止。
分开的那段时间,他没告诉女主角他还爱她,他也没告诉她他工作的变动。
我猜他没说这些一方面是因为不确定是否自己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想自己为了爱情而工作,而是为了事业而工作。
最终,他找到自己真正的事业,刚好离她很近。
然后他来找她了。
Happy ending.受到了一些启发:1. Just to be who you are如果是想要长期发展的话,没必要掩饰伪装,哪怕在一个你最在意的人面前。
坦诚的面对自己,面对对方;做真实的自己,对方爱的就是真实的自己。
即便对方不爱,也能是值得被对方尊重。
2. Just love what you love喜欢就喜欢,爱就爱。
表达出来,然后用行动说明。
会遇到现实的问题。
面对未知的将来,我们能做的很有限。
爱情不是项目管理。
制定schedule,做风险评估和应对,精心的安排和设计……这些的效用是非常有限的,与其浪费精力在这上面,不如好好享受爱情和生活,处理好眼前的问题。
凌晨时分,看完这部电影,对着电脑另一端的男友说,我想你了。
一千多公里外,我爱的那个人正在上晚班。
像这样的夜晚,我们要给彼此道一声“晚安”,只能通过网络而已。
终于有电影来关注异地恋了……异地恋爱的辛苦与付出,只有体验过的人最清楚。
going the distance关注到了很多异地恋情的困难,比如不能信任、身体寂寞、生活无法同步,还表现出了无法触碰到爱人身体的那种心理焦灼。
只是,深度有限。
当然,对于一部爱情轻喜来说,这张试卷还算不错。
因为距离,以及在可预见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工作问题,Erin和Garrett分手了。
分手时Garrett对Erin说,我不能让你放弃你的工作,也许你和我一起回纽约之后开始的一段时间会不错,但是时间长了,你会怨恨我的,我无法承受这一切。
对于异地恋来说,抛开此电影中曾涉及到的其他问题不谈,仅就“牺牲”二字而言,便足够再拍出一部电影。
总有一个人要做出调整,放弃自己的生活来到另一方的城市。
这种“牺牲”,其实是巨大的压力。
被成全的一方会害怕自己辜负了对方,或者不能让对方满意;而付出的那一方则会面临很多生活上的变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有失落。
其实这个时候的考验,并不比异地恋进行中的来得少。
由爱侣变怨侣,不是不可能的。
而在电影里,这个过程被巧妙地绕过了。
Garrett被设定为原本就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且颇为怀才不遇,因此才有机会在日后再去追逐自己的理想,然后得以搬到LA,两人才能破镜重圆。
我很想知道,如果Garrett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他在旧金山也找不到更好的职位,他们两个还能是大团圆结局吗?
明白得很,肯定是“相见不如怀念”了。
再相爱又如何,Garrett不是说了吗,三个月才能见一面的爱情,已经不是relationship了。
Distance,永远是令人无奈的。
于我个人,我也曾无数次无数次的想骂“fuck the miles ”,但是终究选择默默睡去。
经历了许多,才终于明白,两全其美的事情往往难求。
当你寻觅到了一个能够令自己的生命迸发出无限激情和憧憬的伴侣,夫复何求?
那许许多多人,不也正在前往希望的途中,也许会放弃一些手边的美景,但是有人相伴有人分享的路程,才是我们最想得到的吧。
为你,就要不怕千山万水,海角天涯。
不然,还是不要异地恋吧。
作为喜剧还挺好笑的,不知道作为爱情片,它到底实不实际。
曾经,差一点经历远距离恋爱,因为他要去日本,后来因为在本地又有了还不错的工作,就没去了。
我想还好没有经历远距离,因为我想我肯定敌不过思念。
闺蜜最近刚开始经历远距离恋爱,她男人去了美国。
而她留在这边奋斗,希望能通过努力,然后去他的地方。
我不想打击她,谁知道呢,世事难料。
在一起,不是一个人能够决定的,是两个人努力决定的。
远距离考验的太多,最重要的是信任,因为对方已经没有办法每天都看到了,没有办法想找就能找到,没办法在你失意的时候靠在他肩膀上,没有办法和你再走这儿的每一条街。
日子是多么难熬。
就算现在网络发达,通讯发达。
但是你不知道长途电话是有多贵,你不知道只能看着对方在屏幕里,伸手却碰不到的感觉,就像泡沫,你伸手,它就破了。
会怀疑,这一切,是不是真的? 强烈的想念,我清楚。
可是你也要清楚,这一切没有那么容易改变。
当中间男女主角说要分手的时候,我决定不把这片推荐给闺蜜。
因为我怕她会难过,她会没有信心,会觉得远距离不靠谱。
虽然这是真的。
但是我实实在在的希望她坚持,还有许多远距离的朋友也一样,除非真的发生什么,不要单单因为远距离分手,如果你很爱很爱他的话。
因为有一天,你一定会后悔,没有坚持,仅仅为了,不在一个地方,没有办法天天见面而分手。
是的,虽然我知道“距离产生美。
”这句话有时候是自我安慰,可是当你真的爱一个人,你会觉得看到什么都会想到她,曾经,一起走过的路,曾经,一起看过的电影,曾经,对方喜欢吃的食物,忘不掉的。
就像剧中,最后男女主角,还是走到了一起,虽然,嘴上,理智上说了分手。
但还想着往对方的城市去,还想着一起看过的乐队。
我想,这是因为爱。
你知道。
如果你们心里都爱着对方的话,相信你们最后还是会在一起的。
整体节奏和谐,两个主演的干柴烈火把异地恋演的那么美好又那么痛苦,真的隔着屏幕能感觉到他们多爱对方,怪不得之后假戏真做了!
另外剧中还有garret的室友友情,飞机场接机直接问“home or bar”很贴心,有好友支撑着难过也不会绝望,还有erin姐姐对她的亲情,有洁癖也陪着妹妹,支持着她的所有决定,真好!
这世界上,确实是,没有人不能代替谁。
真爱也不一定只有一次。
错过了这个,可能下个补上,也未必是坏事。
但往往你会问自己,甘心吗?
异地恋是很辛苦的。
喜欢上一个人很简单,爱情也可能很简单。
但是异地恋会有太多的猜疑和不安。
一个人的坚持不够,要两个人一起坚持。
每天要打一个电话吗?
还是一个星期打一次电话?
视频多少次呢?
如果找不到人会想什么呢?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有多难想过吗?
但是爱情往往来得多么出其不意。
可能你明明知道彼此要隔着那么一个太平洋,隔着多少个时差,却还是想,我们坚持吧。
真爱也不易。
但真的走下去的,又有多少对?
如果有一天,爱情毁灭在不停的猜疑和不安之中,其实也不是我们的错啊。
只是timing不对,而已。
最感人的一幕是男女主角决定分开时男主角拥抱女主角时流下了眼泪远距离的爱情太难太揪心尽管不愿承认一定会失败但走到最后的实在太少it's not a real relationship when two people are at long distance.so dont the other into that situation cuz it's not fair to him/her either.
这是一个多礼拜以前写的,一开始是草稿。
后来觉得压根就是在写自己的破事儿所以就别发了,今天觉得还是发出来,给自己印象深刻点。
这电影是一个简单的单线故事,不过是我闲得无聊因为苦逼的自身状况硬是看出了个副线。
男主角Garrett一开始是唱片公司的星探,整天听demo发掘有潜力的乐队,痛恨真正有才华的歌手得不到机会,而他的老板要签给他的乐队,他一听就发笑。
女主角Erin研究生在读,打工当服务生是零用来源兼等待机会的方式。
目标是进入报社做记者,采访,写报道。
我只想说,编剧啊,如果你要找两个昔日光鲜如今正在不断走下坡路的行业的话。。。。。。。
你找对了。
并且完全可以以此来证明男女主人公找工作的时候是多么的困窘。
就这么简单,面包逼死了爱情。
不过作为一部喜剧爱情电影,想必最终仍然要柳暗花明终成眷属。
六个月以后,男主角离开了唱片公司,不知道是换了东家还是自己单干了,总之变成了他所欣赏的那支乐队的经理,并看上去正在带领着这支被译成“义和团”的乐队(- -|||||||||||)稳步上升寻找机会。
女主角进入了那家逼死爱情的报社(划掉),接受重用,文章登上头版。
男主角为了方便带乐队,搬到了洛杉矶,与女主角所在的旧金山仅六小时车程。
至此,大团圆,远距离爱情大概也就变成了北京和。。。
青岛?
大概吧。
我不知道现实有没有这么多可能,我只知道现实里你做任何决定都无法保证六个月以后还会有修正它的机会。
大学上到第三年,我发觉自己除了吃喝拉撒玩乐睡以及吐槽以外的本领几乎都退化的差不多了。
最近越来越觉得不知道有没有公司肯养我这样的小废柴了。
前两天找到一个故友的围脖,才知道原来本科学中文的她去了西班牙深造,读西班牙艺术史啊OTZ 不过她本身就是那种艺术天分超级强大的姑娘,学起来一定很如鱼得水。
况且我知道,西班牙是她从小喜欢的国家,喜欢的球员,喜欢的俱乐部,喜欢的国家队。
这个姑娘在我高一的时候在评论下面夸我又勇敢又笃定。
两年后我却做了个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决定。
至今无法评判,无所适从。
这个电影给人提供的解决之道是,当现实逼到眼前,或许不应该去硬碰硬。
当你无法给出一个周全的解法,那就选一个现实的罢。
然后在心里留下你所爱的。
等待时机成熟,等待幸福转弯。
这一天被人教导,不要把爱好当工作,那会失去兴趣。
那一天被人劝说,寻找你所爱,从事你所爱。
真是让人%#@……!
*%#@%¥一时半会儿选不出,也由不得我选。
但是不管怎么样,爱的事物爱的人,想必都有其美好之处,不应轻言放弃。
文字,音乐,阅读,思考,探索世界,这都是无比美妙的东西。
不论我在哪里,不论我在做什么,都不应该丢掉它们。
更不代表我做了别的,就要舍弃这些。
不过如果是这么非此即彼的话。。。。。。。
估计我首先自己就不干了=口=啊啊啊是不是应该扯回这个电影来?
那么如果彼此真的是对的人,即使是空窗期,也会空到一起去的。
(好废)如果人与人之间太多变数太难把握。。。。。。
那么那些你所爱的事物,只要你不抛弃它们,它们就会一直在那里。
腾讯视频用券电影,一直是我想不明白的存在,几次观影感受都难尽人意。
清明前后,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远距离的爱情》,居然为了看结局二次用券。
这片名听起来就知道说的是异地恋,这距离是2905公里,飞行时长约六小时,包含了三个小时的时差,在纽约与旧金山两座城市间。
影片以一夜情开始,没有类似《日出之前》的清新美好,很生硬地导入所谓的喜剧元素,落入俗套的台词,演员表现的夸张,真的是坚持着看到结局的。
当时的背景音乐用了《风月俏佳人》中耳熟能详的那一段,带着一副向经典致敬的意味,也暗示了影片最终的走向。
故事几乎没有可以圈点的场面,无非是因为一场偶然,开启了生命的必然,在距离中加深这份感情,也在距离里艰难地松开以爱之名的束缚,当然,最后的最后还是归于圆满。
那个乐队,在第一次出场时,我就预想到了它后来的功效,所以没有惊喜。
关于异地恋的各种辛苦,导演都颇为包容的一一纳入:无法停止的讯息、视频、通话,相隔两地的想念,对于相见的憧憬,偶尔的猜忌,孤单时的精神压力与无助,各自对于结束这距离的规划与努力......这些元素的出场,让我想到前任3,大约每一位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能从中寻到共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痕迹,进而完成导演期待的共情。
只是整部片子看下来,完全记不住只属于它的桥段,无论是喜剧设定还是煽情的掉泪,都平淡无奇,没有高潮。
远距离的爱情确实考验人的心性,对于片中两位不再年轻的男女主角来说,爱情很难是生活里的唯一,尤其是在此方面曾经无限投入且受过伤害的女主。
当她再一次选择为了爱情放弃自己正常的人生时,按理说总得是影片的高潮了,可惜,不论是剧情铺垫还是演员的诠释,都没能打动到我。
男主则是一个爱无能的人设,是女主吸引着他令他感知爱情的力量从而成长,他主动放手并不是从此退出爱人的世界,而是换一种方式在为远距离爱情作努力,到达最终的圆满。
如此情节,也算是给予了影片起伏,至少显得贴近现实。
关于异地恋,无外乎两个抉择,一是放弃距离,二是放弃爱情,如果有第三种状态的存在,那都是意志坚定的强者,可以送上凤毛麟角这个形容词。
作为纯爱情的文艺片,俊男美女向来是标配,本片在这方面居然反其道,不得不说,这一点也是让人倍感平庸的重要原因。
观众想要看到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被复刻,更想看到养眼的人去重复自己的故事,成为自己的同担。
记录下本次的观影,更多是为了标注腾讯视频用券这种设立。
之前看的几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爱情天文学》、《躲藏》等,令我感觉VIP的身份掉了价。
以后会绕行。
2021-4-5于福州
很凑巧的看到这部电影,终于有了部异地恋的大片,虽然美国人将这个题材弄得过于好莱坞,但总算是有个片子可以让有故事的人们有1个多小时在他们的故事里经历曾经的酸甜苦辣。
男主角的名字叫Garret,演员的名字是Justin Long,无论是这两个词的哪一个都是我非看下去不可的理由。
纽约和旧金山一东一西横跨两个美国的城市,给移动通讯公司、航空公司以及邮政公司铺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为了一个不确定的结果。
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在现实当中非常罕见。
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都放弃了,找个可以天天看到触到的人容易得多,也现实得多。
Long distance means no lucky.突然想到我的哥们,在上海和女朋友结识、恋爱,后来女朋友毕业分配去了北京,哥们毅然调往北京,成就一段佳话。
还有另外一个哥们,和女朋友两地,终于在前年辞掉工作去了北京团聚,虽然做了一个时期的家庭煮夫,但终于在去年春天找到工作。
那次在北京的聚会是他买的单,整个人的精气神有一种历经波折后的轻松和写意。
只不过这些还是太少太少。
靠运气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方的牺牲,牺牲的程度不能影响将来的家庭生活,不能作为一方潜在抱怨的理由。
这才是唯一的条件。
历经宗教、种族与男性三重压迫与剥削之下的马华女性,神灵受渎、祖先失语,唯有苏莱曼的戴胜从土中衔出脐带,为夜不能寐的鬼魅指路。张吉安带着blow up和卡帕的使命,近距离撕裂走向极端化之大马社会的猩红色伤口,girls help girls的微弱勇气也按不住充满愤懑与沉痛的控诉,真是刺刀见红的社会问题剧。片尾三位马族以外女性的无出路结局,就像片中廖子妤淹没在餐馆一群面目模糊的男性中之冰冷,不由得裹紧衣领。
片长也好、马国拍片有余裕拍出漂亮的画面也好,只要执行不佳,这所谓的凡世看着就让人煎熬。邻座日本阿姨先连连扶额,又问出「何これ」,是通过最直接的感受画出聚焦重要议题与剥削亲历者之间那暧昧的分界线,而这是有想法和好心的男导演可以再多揣摩的部分。好奇最应该看本片的马来男性会有什么想法,以及电影本身的命运是否就像片中被人手挡画面的《广岛之恋》,见不得。
支持张吉安导演
【于HKIFF49】张吉安对于母亲角色一贯的敏感有表达欲,叠加他最擅长处理的种族宗教冲突问题,对伊斯兰社会女性处境从第一帧开始即行批判。不过电影叙事的话题庞大就不好找重心,难免有些段落的节奏拖拉,两位女主的表演煽动力也比较一般 ,3.5…意外导演亲自到场,完成一场高质量的映后QA,补充了很多电影的创作背景,蜗牛戴胜鸟雌雄同体等等意象的解读,更加感受到他作为男性导演罕见的对女性的友善和反思,+0.5
TIFF 给我带来一些大马多元文化的震撼。直到映后见面之前,一直以为导演是女性来着...
可能对于宗教的、仪式的、符号的东西就算不懂也接受良好,我观感还不错,虽然追究起情节连贯性来好像不是那么连贯,没对上导演的电波。注意到拍了两次花车神游路过center前,第一次是从center外向内看,仙女的表演很正常;抓了神棍后从center内向外又拍了一次,仙女跟着DJ版音乐跳女团舞,是想说什么呢,宗教人士道貌岸然?也好想问center房顶的人影有什么寓意的。最后一个镜头戛然而止的很喜欢。Ivana唱的片尾曲很惊喜。#HKIFF49
【马来西亚】虽然还没有等到《五月雪》,但居然提前看到了这部。这片土壤仿佛向其输送了无数灵感,信仰、价值冲突、枷锁、议题、民俗…放送电影时的人工“手”,斋月下不同身份的人做出的配合与适应,始终保持着一种最灼热的关注,但偶尔陷入民俗纪录片的质感。尤其对比才看不久、同样聚焦生育的《四月》,它一次性想要装下太多,反而陷入削弱角色故事而必须塞下元素的飘忽不定。作为两岸三地连同海外资源狂砸不断的许恩怡,表现有些灾难;Ivana的片尾曲真的好好听。
TIFF 37th 11.1 Q&A
明明去年《五月雪》就上过当 我怎么就不长记性呢意象很多 也知道你要拿来做什么但这样搅成一锅粥 没有讲故事能力只是把现象摊出来 意义何在?
里面很多文化符号不太了解,不过能看出导演想表达很多东西
还可以啊
有人觉得反派选角失败,但我认为这种用力过猛的表演反而符合角色设定
这个导演几部戏都是有点东西的
#SIFF27#看的第三部张吉安,喜欢《南巫》的鬼魅,不喜欢《五月雪》的空有题材。感觉这部介于了俩者之间,偶尔出现一下东南亚奇幻的部分很迷人,又在讲一个“弃婴箱”的现实题材。但结尾又有一个那样“戴胜鸟”解释的字幕,让人觉得,时常想拔高自己但又没找到合适的方式。
马来西亚的语言系统真是混乱。/HKIFF世界首映
比五月雪看得容易多了…
摄影不错,表演不错,剧本一言难尽
49th HK討論後和身邊的人一致認為重女輕男的種族是一種虛構或者是幻象。最後站上屋頂的小曼證明了即使正義被小範圍伸張,大環境還是不會改變。什麼時候女性的墮胎自主權可以被正視?什麼時候女性墮胎不再算是一種污穢之事?
还是张吉安一贯的风格,将马来民俗文化与现实结合。也是又一部男导演对女性命运与女性议题的关注。个人还是很喜欢的。片尾曲竟然是之之唱的!
hkiff2025*没看睡着是我对电影的尊重,大量长镜头做意义不明的动作和大量慢镜头可以媲美,顶多看懂一个丽心以身入局帮小曼捣破神棍老窝,但是其他呢,丽心男朋友跑了、弃婴过、找回儿子了,好,最后见不到,完了还给你来点舞蹈不知道攞景定赠兴,还有碟子舞那一段,我都怀疑把廖子妤整不明白了,太抽象了,导演最后q&a提及马来西亚、穆斯林、伊斯兰教、佛教的东西试图放进电影里面只让我觉得无力回天,救不了电影,尤其是这么多元素放一起,放可以,单独看也可以,但放一起拍成电影,我也真不知道最后表达什么意思